“小三逼死原配事件”以原配肖艳琴“诈尸复活”变成一个跨年度闹剧。
肖艳琴的复活,在网民中引起了完全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反应,是那些深陷入情节中,为之流泪伤心并真心要为其“复仇”的网友们,他们深感自己因入戏太深而受到了愚弄,转而对肖艳琴发起攻击,认为其策划的这场报复手段有玩弄公众感情之嫌。第二种反应,是庆幸悲剧没有发生,肖艳琴真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没有死去,大家为此长松一口气,并继续谴责背叛感情的老公和“小三”;而第三种反应,则认为,此事件是彻头彻尾的一场炒作,认为此事件中的主人公,是“三贱客”!
这并不是网络第一次摆乌龙,相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网络上多年来由虚假消息引发的空洞愤怒,因这次“诈尸”事件,而被放回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进行反思——面对这个信息越来越容易被传播的网络时代,我们的情感与义愤,是不是应该有更高一些的沸腾点?
我们知道,网络情绪容易被调动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其不承担任何成本。在网上当侠客,只需躲在屏幕后面动动键盘,用不着像真的大侠那样,需要拿起刀枪见肉见血地去与人火拼。因此,网上的口头行侠仗义,甚至比扶老太太过马路更没有风险。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用世界上最爽感的宣泄文字骂人,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匡扶正义。这种行为如果是建立在可靠信息之上,还可以成为一种舆论压力,客观上也可起到扶正被祛邪的作用;而如果信息来得不准确,就可能成为一个笑话。而最可怕之处就在于,我们无法时时刻刻掌握信息是否准确这个重要元素。这就像一种完全不受控制的放射性元素,因为其不稳定,而变得无法使用。网络义愤,也因它的不稳定性,而大打折扣。人们甚至会因为不知道它的来源的确切度,而将其全盘否定掉。
肖艳琴的“死去”与“活来”,直观地演绎了这种不可靠。人们甚至要以说:是她的活过来,让网络无端的义愤死去。而未来,当人们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恐怕会在愤怒之前,先问一句:是不是真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