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 雾霾专题——
——新华社新闻报道:
十面“霾”伏 亟待突围——专家建议对雾霾天气“釜底抽薪”
2013年1月的最后一天,北京依旧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新年以来第四次“雾霾”已持续5天。
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
“雾霾”究竟从何而来?
根据环保部卫星中心遥感监测,30日灰霾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四川等地区,灰霾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
“过去雾霾天也很严重,但像今年这样,从北京一直延伸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数千公里连成大片的情况却是第一次。”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分析认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的特点。
2012年2月,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愿景。
这种背景下,雾霾使人们对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更加忧虑。
“如此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是气象条件引发的。静温和大气湿度最终导致了高浓度PM2.5的产生。”柴发合说。
仅仅是气象条件导致了这么严重的雾霾天?专家普遍认为,除了气象条件外,雾霾和粗放的生产方式等也密切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说:“今年大部分地区比较冷,供暖用的能源量继续增加,导致污染持续积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 程学院教授胡敏利用其科研监测站点的数据对雾霾天气PM2.5进行了源解析。胡敏说,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等各类源都对PM2.5的生成有贡献。
“雾霾”考验城市应急?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公众正常生活,各地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作为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北京连续启动了多项应急措施,党政机关停驶三成公车,中小学停止学生户外锻炼活动,近百家企业停产限产,力度可谓空前。
湖北省武汉市要求建筑工地采取措施减少扬尘污染,严格监管企业烟尘排放。
河南省郑州市要求对城区主干道进行冲洗,每天增加两次洒水降尘。
……
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但面对这样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天气,总体上说还是应对力度不够。”柴发合认为。
专家指出,空气污染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决定了空气污染治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空气污染的威胁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一直对污染工业实行限制和外迁的政策。但同时,周边省份如内蒙古、山西、天津、河北等地,却是钢铁、建材、火电、化工等重化工业密集的区域户。
就像沙尘暴治理,正是由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协同作战,才取得初步成果,雾霾天气治理和应对同样需循此思路。
郝吉明认为,控制PM2.5的污染和控制区域性的污染,亟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的区域合作机制,需要法规、管理机制以及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及保障。
如何破解“雾霾”困局?
中央气象台预报,1月31日至2月2日,将有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并伴有雨雪天气,雾霾将趋于逐渐减弱或消散。
我们只能默默地等待“大风吹”吗?专家认为,主动出击、“釜底抽薪”才是治理雾霾的根本。
“做好PM2.5的监测、信息发布及其污染防治,是今年的重中之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要加大治理力度,确保2015年重点区域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年均浓度下降6%。
周生贤倡议,又逢春节,大家还是少放或禁放烟花,每个人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环保事业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持续向前。
“在此次污染事件中,暴露出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柴发合说,“在法规层面上,从2008年我国就开始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没颁布。”
在技术层面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如何将总量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结合起来?柴发合说,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排放总量控制,同时大幅度增加环境质量目标的内容,有限度地把环境质量纳入区域考核范围,逐步解决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之间的挂钩问题。
柴发合希望国家尽快建立大气污染科技专项,集中全国的力量,搞清楚我国大气污染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这些污染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白志鹏建议,我国应建立灰霾污染监控预警机制,一旦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规模、严重的灰霾污染,就要提前启动污染源削减行动,警示公众。
各界观点——
——卢现祥:雾霾天气中的“吉登斯悖论”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被雾霾天气困扰引起广泛关注。亚洲开发银行与世界资源研究所专家表示,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而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已是我国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过去几年,民用机动车的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私家车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0%。总的来讲,雾霾天气除了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关。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吉登斯在其《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危险,但在实际上大家又不愿意行动。此谓“吉登斯悖论”(上海刘源老师注解:可作考点)。
从当下的现实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雾霾天气,但是人们宁愿出行戴上口罩,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如出行少开私家车等,这就是一种“吉登斯悖论”。人们既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也是雾霾天气的制造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已经是最重要的事情。
现代工业社会中,每人每天大约使用600000千焦的能量,这至少是原始社会人均使用量的100倍。而人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能量没变,仅10000千焦。这两者之间的差额被用于空间的加热和制冷、生产和运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私家车也增长得更快。
我们以私家车的消费为例来说明环境中的“吉登斯悖论”。在欧美国家,由于大众舆论都转向反对大排量的功能运动车SUV,它们的销量呈现下降甚至滞销状态。2002年,美国的新车销售中SUV所占比例高达18%,到2010年则仅为7%。而中国相反,我国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SUV同比增长48.8%。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街上跑的SUV却越来越多。
再从私家车的使用情况来看,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在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公交系统,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
欧美国家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工具促使汽车更新换代,用耗油少的小车代替耗油多的大车。目前美国汽车平均每加仑汽油的行驶里程仅为25英里,欧盟已经达到45英里,日本则更高。目前,奥巴马政府正在敦促把这一标准提高到2025年的54.5英里。美国的居住形态也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向城市和近郊集结,通勤的公交使用率增加。发达国家在保留汽车文明的基础上,从生产和消费,包括人们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能不能从这次雾霾天气中有所警醒呢?为什么我们在享受汽车文明的时候,不能避免欧美国家曾经的教训呢?
更值得警醒的是,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不从自身约束做起,“美丽中国”将不免沦为空谈。
——李泓冰: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
“霾”又一次大摇大摆地来了。而且盘踞在中国东中部,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
“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总理的话,恳切地将原因和对策告诉了公众,产业结构的失衡,节能减排的欠账,生态文明的差距,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这也正是中国经济换挡减速、决策层大声疾呼生态文明的要因之一。
很多人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才认清霾的真面目。
一年前的初冬,雾霾接连袭京,人们初识PM2.5。当时有专家表示,“人群对污染的承受力度不同,不能贸然拿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本地的污染程度。”一些城市担心,费尽心力保住的80%的无污染天气,将因PM2.5的介入,锐减至20%……
决策层选择了坦然面对。环保部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硬性规定各地必须如期如实公告。不少地方在面对公众质疑时,呈现了从抵触推诿到谦和倾听,迅速采纳合理成分并走向最终决策的过程,而中国人对大气灰霾、PM2.5也从陌生到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上的雾霾在逐渐消退。但是,生态灰霾的清除,却更加任重道远。霾的不依不饶,频频造访,也向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尚存疑虑甚至抵触的一些官员和企业,一再敲响警钟:转不转方式,调不调结构,关系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健康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民族命运,政府责任重于泰山,不能向任何人、任何企业网开一面。
同时,若清点霾的成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质疑汽油标准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秋天,各地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诸多城市雾霾锁城;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霾”?
有媒体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车里的孩子解释“霾”,却忘记了自己正在贡献尾气;有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矩及时停工……
抱怨是容易的,从我做起是困难的。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黄婷婷:雾霾是对地方政府的政治考验
雾罩中国,十面霾“伏”。雾不可怕,霾可怕。霾对人的影响,远远不止身体上的损害,更有心理上的伤害。如果说雾霾应急是对地方政府能力的考量,那么,霾的治理才是对地方政府的政治考验。
——雾霾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
我们常说,要讲政治,顾大局。什么是政治?最大莫过于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什么是大局?最大莫过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就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雾霾现象,已经出现于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以亿计人的身体健康。远有伦敦烟雾事件,近有非典之鉴,可以说,应对雾霾污染也是政治问题。地方政府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雾霾问题,才算明智;地方官员只有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雾霾问题,才算称职。
雾霾正在验证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雾霾不同于其他污染事件,似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要注意到,政治责任也不同于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只要是地方政府没有做好决策、没有维护好公众利益,就有责任。雾霾问题解决得好,就说明地方政府履行了政治责任;雾霾问题解决得不好,就要承担责任。
——雾霾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政治智慧
雾是天灾,霾是**。霾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粗放型发展的必然,非一日之寒形成。而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取决于地方政府决策。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之下,有些地方官员总怕名次落后,片面追求GDP,忽视环境保护。有些地方也想转变发展方式,无奈上一任已经欠了太多旧账,于是只好一边还旧账,一边欠新账。当雾霾问题出现时,一些地方忙于应急,怠于寻根溯源。认为只要有风帮忙就雾消霾散了,下一步想怎么发展还是怎么发展。面对同样的雾霾,不同的地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哪个地方制定了从源头根治雾霾的政策措施。
雾霾正在考验地方政府的政治智慧。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会认识到长痛不如短痛,抓住这次机会,真正转变发展方式,顺应民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如果地方政府缺少智慧,可能还沉醉于自己的政绩簿上,不愿意牺牲眼前利益,等到出了更大的事情,必是悔之晚矣。
——雾霾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政治勇气
有责任感也许不难,有智慧可能也不难,最难的莫过于有勇气。只重视发展速度,不在乎发展质量,就无法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就必定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一些地方的发展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雾霾则亮起了降速的信号灯。可是刹车减速,会不会由于惯性太大而出问题?下这个决心确实需要勇气。
雾霾正在考验地方政府的政治勇气。一些地方官员怀着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心理,想着反正雾霾来了大家一起扛,于是延续原来的发展模式,以不变应万变。一些地方官员虽有勇气,却发现自己是单打独斗,最终也不免失去动力。雾霾再鼓千帆动,百舸争流勇者胜。雾霾事件,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质量。我们的地方官员如果少考虑个人的一些得失,多考虑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勇气就会再大一些;如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努力,雾霾问题就可以早日解决。
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治霾须有作为。何为作为?担起政治责任、用出政治智慧、拿出政治勇气是最大的作为。
域外借鉴——
伦敦治霾的启示
历史上,英国首都伦敦曾因污染严重而成为“雾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伦敦每年的重度雾霾天气均在30-50天。严重的时候,整个城市都被笼罩在遮天蔽日的灰黄色雾霾中。在英语里,这种雾霾被称为“烟雾(smog)”,这个词是由煤烟(soot)和烟尘(smoke)合成而来的,它们也就是伦敦雾霾的主要来源。
伦敦这种以煤烟为主的雾霾是可能致命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和1892年,伦敦的毒雾都曾造成上千人死亡。但是,最严重的还是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持续五天的雾霾造成5000多人丧生,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因相关疾病死亡。这次灾难促使英国政府下定决心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用20年时间摘掉了伦敦“雾都”的帽子。
从伦敦治雾的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下决心,准备为环境保护付出必要的成本。历史上,英国是以自由放任模式实现城市化进程的。由于政府干预不足,很多工厂就建在城市中心,居民生活能源也以廉价的燃煤为主。在伦敦治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立法,决心不计成本地减少煤烟排放。
1956年,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迁出,工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以便污染物扩散。同时,为减少居民生活煤烟,伦敦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在此基础上,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加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但是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严格的政府管控下,伦敦的煤烟污染逐年减少,到1975年,每年的雾霾天数已经减少到15天,1980年进一步降到5天。
但是,上述措施能够见效,还有更深的原因。对于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而言,必须建立城市规模的环境承载力概念。这是因为,当人口总量和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即使人均污染排放很低,居民生活和相关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还是很高,上述减排措施就变成了治标不治本的举措。
2012年,伦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00人,在发达国家大城市中是比较靠前的。但是与我国大城市相比,情况则要好得多。同期,北京人口密度为11500人,上海为13400人。人口总量方面,2012年伦敦人口827万,同期北京中心区常住人口超过1020万,上海超过1360万。如果考虑流动人口因素,这种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纵观世界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名列前茅的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与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公共交通投入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都有关系。但是,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则主要是政府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对环境承载力重视不足。
在这方面,战后英国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第一,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第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的核心举措。2003年起,伦敦开始对私家车征收拥堵费,用以补贴公交建设。第三,倡导“花园城市”理念。目前,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城市中心区,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这些土地如果投入开发,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方面,以精明著称的英国人做出的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申论权威对策:
多措并举防雾霾(以北京城为例)
要想还以蓝天白云,必须全方位深究问题的根源,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破解难题。
——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要弄清楚严重影响北京城的雾霾天气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各行业的贡献率到底是多少。当前,还没有非常权威的声音或者数据来阐述。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也很委屈,在现行的体制下,单靠一个部门来推动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空气污染治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因此,地方政府部门须以此为契机,整合职能,加大投入,借助相关科研院所的力量,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问题,力争摸清家底。如此一来,既有利于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推动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借力东风,抓住新标准实施契机。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2013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率先实施的基础上实施新标准。新标准带来了严要求,也带来了机遇。一方面,新标准带来的是高投入。在新标准实施后,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和新、扩建监测设备,提升了监测能力。报道显示,仅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投入就达9.5亿元。另一方面,新标准带来了高压力。无论是国家的考核还是群众的监督,都将促进工作的开展。
——加强引导,营造多方参与的大格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论建设美丽中国时提出构筑共同参与大格局的理念,这对于应对雾霾天气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表明,仅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来应对类似于此次雾霾天气的挑战还是略显单薄。前一段时间,面对雾霾天气展现出来的民间力量很强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善借力、巧引导,构建起官方和民间共同努力的大格局。
——畅通沟通渠道,使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很多事情表明,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获取不对称,最终导致小事情引发大事件。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引发的公众抢盐闹剧就是鲜活的例子,此次雾霾天气中空气净化器脱销也是佐证。因此,面对公众日益增高的环境诉求,埋头搞研究、关起门来干环保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是“说干结合”。地方环保部门面对问题要不遮不掩,坦诚相见,让公众了解实情。如此一来,小道消息就没有了市场,民意也得到了尊重,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新手帮助|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主中心|军转网
( 沪ICP备15047659号-3 )
GMT+8, 2025-4-17 21:55 , Processed in 0.18051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8-2013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