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路毕竟是开鲁路,现在已是初夏的午夜,城中的餐店早就打佯了,而这里似乎还刚刚开张,路边七七八八地延绵着一条用桌椅摆成的隔离带,忙碌的人们还在从满当当的店堂内一张张拉出来往外面摆。这么瞧着,眼前出现了一扇窄窄的旧门,边上排了很多大大小小底下亮着暗红的圆桶。“这是什么地方?”我不由地问道。车子沿路溜了几米,只见一身影,手托一盘,到一边门,轻轻一推,闪了进去。“这是家水饺店,新开不久,味道还不错的,你有段时间不来了吧。”坐在旁边的同事说道。是啊,由于世博期间工作调整,好久未带特警、武警联合武装巡逻了。我迟疑了一下,正巧也到了工歇夜餐的时段,便将车子靠边停好。移步前去,一块木制的长牌斜在门框边,凭着路灯的亮光,我一眼就认出了上面那四个大字:山东水饺。
“老板,四盘水饺。”我对着闪进闪出的那个年轻人叫到。“好勒,你们稍坐一会儿。”屋边一角正娴熟地压着面皮的一位老人答到,“这大半夜的,你们一来,我们可感到安全多了,呵呵。”老人似乎有点兴奋。这家店水饺皮取料相当讲究,一定要是手工擀制,大块醒好的面团,搓成条状,揪成小丁,逐一压平,一张张光滑柔韧的饺皮被快速抛出,馅料品种随客,一碗碗地煮好,满满一大盘,端上来饺子个挺、晶莹剔透、麦香扑鼻。再调好香葱、辣油和陈醋,一上口味重而不腻,爽滑酸辣。另送鲜汤一小碗,若还需白切冷盆,可另随盘切送,片片鲜香嫩酥,佐蒜泥葱段。
原来这店白天由婆婆和媳妇打理,夜里就靠父子俩,轮班翻。正和同事们说着,水饺已经煮好端来,只一口,就品出山东的风味来了,不禁边吃饺子边抬头打量起眼前这个小屋。这是间由居民底楼阳台改建成的房子,显得特别窄,因此把整间屋子挤得满当而有些杂乱。靠墙的桌子下面全是桶桶罐罐,里有油瓶,有碗盘餐具,也有粘着白粉的面粉袋子。与稍许象样点的餐厅相比,这里一点也不差人气,但与路边的排档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急促而热腾的喧闹,透着点儿悠然与平和。
这爿小店,竟然会蕴藏着如此可爱的平和么?
这便是山东水饺,给怱怱的路人删去饥饿,给夜间的城区带来安详。我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心头不禁一颤,因为这一切,或许是迫于生计的一对父子,道路旁,弱灯下,暗红的炉火,腾着热气的圆锅,有些疲惫的脚步,尤其是午夜里,那一双双平和而充满快意的眼睛……
我小的时候,一直随父母闯荡南北,多数时段在山区,环境很封闭,生活很艰苦,像我的父亲,工作之余还要亲自养鸡种菜以贴补家用,但再封闭的年代,好像从来也没有能封闭住快乐的流传。那时我们的生活,就算在物质匮乏和清贫中也充满了精神上的愉快,只要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陪伴,我觉得自己的童年一样过得很快乐。那一段时光,和那一代人物,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其实,快乐不仅仅属于儿童,我们看一个成年人是否快乐,就看在他的心里还装着多少日常的生活。
平和的人,他们往往用最寻常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最普通的愿望。于是,这一切没有让我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他们不是那种吞进苦难就要吐出苦难的人,这不正像我们的先辈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书写着喜怒哀乐的历史。有很多的人,直到老年才明白人生的意义,那就是——日常的生活,再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