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了近一年的军转过程,回头看看,感慨良多,在此杜撰一故事打个比方。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燕国(今北京附近)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相亲活动,俺们老转就是那找媳妇的小伙子,每个人条件不一,有财大气粗的(准备拿银子砸出一条路来),有眉清目秀的(外形俊朗,年轻,可塑性强),有才高八斗的(那简历后面附带的作品是一大叠啊),当然大多数都是和我一样普普通通的;那接收单位就是待嫁的闺女,有花容月貌的(名头响,架子大,但家中不一定有钱),有嫁妆丰厚的(家境殷实,工资待遇特高),有安宁清贫的(工作不累,稳定,但钱也不多),还有一些不好说了,漂亮和富贵都欠缺那么一点点;那军转办,就是媒婆了,有官媒(国务院军转办及下属市军转办)和私媒(各军兵种军转办)之分。
再说这配对吧。不可避免,有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凭着身世的显贵,从最好的姑娘中挑了三房四妾,准备择日迎娶(高干子弟早就有几个最好的单位候选);有些人呢,是打小就指腹为婚了,双方的家长那关系可不一般,所以他们从不担心新娘跑了,有的牛人都倒插门住进女方家好长时间了(大系统上层交往密切,如总装某部和航天集团);多数人要去一个叫双选会的场合挑老婆,就象现在那报纸上登的征婚广告一样,先找那漂亮的、有钱的,于是国税总局、海关总署、中组部、中宣部等等门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至于报纸后面的真人是否漂亮、有钱,就不一定了,好在有国务院军转办这样的官媒审核,想来也不会差到那儿去,最多也就是你想找崔莺莺小姐,结果嫁给你的却是小姐家和红娘住同一宿舍的另一丫环,脸上有少许麻点。这时候的女子多很矜持、很挑剔,一般不轻易点头许下终身,因为可挑的余地太大了,谁不想找个貌似潘安、才比子建的帅哥啊。在这种等待、观望中,有了暗送秋波(送的可都是Money),有了诗书传情(写的简介、申论力求打动芳人心),有了比武招亲(公开过招,考试录取),于是一个个女孩守不住了,春心萌动,在小伙子的甜言蜜语、狂轰烂炸中,终于朱唇微启,说道:“好吧,就你了。”于是一个个小伙子抱的美人归。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剩下的姑娘们也一天天老去,慢慢变成了昨日黄花、半老徐娘,她们时常怀念年轻时被人追捧的情景,她们中有些人是被皇亲国戚抛弃的,她们哀叹道:“都是那个天杀的呀,当初说要娶我的,最后跟那狐狸精跑了,留下我一个人怎么办啊?呜呜呜”于是有的放下架子,降低门槛,凑合着找个不错的人嫁了就得了,这时候媒婆们开始忙起来了。
忽一日,皇上降下配婚令,举国之内,适龄男女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婚,否则要你好看。各州府县令着急起来,把所有的媒婆派出去,开始了拉郞配,不管是否情投意合,先结完婚再说。有人屈服了,听凭了官家的撮合(被指令性安排);有人捡到便宜了,居然找了个风姿犹存的美貌徐娘(指令安排捡漏,找了个好单位);还有些汉子倔的要死,“老子要是找不到心仪的娘子,就继续打光棍,管它什么配婚令,杀头也不怕。”(找不到好单位就滞留)对于这样的硬汉,官家也不好办,有的重打三十大板,有的悄然隐瞒了事,只怕事情闹将开来,上峰怪罪,说自己办事不力,只得拖到来年再说。
在纷纷扰扰中,一年过去了,下一个轮回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