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们学过辩证法,知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要看到一件事物的全貌,最好是站在对面的角度。 比如为什么此次涨资拖了这么久的时间,而终于在文件出来之后却又处于一种秘而不宣的状态,又为什么会留出一个6.10之前把退役金补发到位的时限,似乎都有某种冥冥之中的联系,只是这种联系是什么,目前我们都不知道。但直觉告诉我,这种感觉并不妙。 再联系一下,我们在传说中的《退役军人保障法》中,似乎再也找不到“自主择业”的踪影,而被另一个新名词“逐月领取退役金”所取代。当很多人还在迷惑“自主现在不也是逐月领取退役金吗,那有什么分别呢”的时候,殊不知我们已经被悄悄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军改之后,自主择业极大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而被一种全新的退役方式“逐月领取退役金”所代替。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现役的无论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军退由于贡献和话语权的原因会保持在一个次之的地位;计划安置成为一个高门槛低指标的个别选项;剩下的人要么复员、要么转文和逐月。 如果你努力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看这场棋局,可能会发现有一个群体被摆在十分尴尬的位置上,那就是这30万自主择业干部。向上一步,他们够不到军退那个层级,军退似乎也对差距过小的待遇有些意见;向下一步,他们与未来的逐月领取退役金那些人似乎也不是同一个基础同一个台阶,因为传说中要将高级军士也纳入逐月范围,动脑筋想一下,不能说一定就比自主择业不好,也许会更好,但毕竟是有更多的人来分本就不大又遭人忌恨的蛋糕了。 所以站在这个视角,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他发愁的可能根本不是从哪里筹措点钱,给这30万人发那点退役金的问题,而是在未来的改革大棋局中,将这些棋子究竟朝哪里摆的问题。当然,前有3号文件这个“丹书铁卷”,尽管蒙尘但余威仍在;现有“尊崇”的旗帜高高飘扬,他不会、也不敢将之作为“弃子”。 设计者被赋予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在目前有限的条件下,解决正面激励、后面保障的问题。军队是要打仗的,改革趋势是建立让人愿意干、长期干的激励机制。我们看到此次“系数之争”也体现出向边远艰苦、长期服役、立功贡献者倾斜的导向。另一方面,是建立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机制,解决现役军人的后院、后路、后代问题。而这些,不再是军队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依托国家和社会进行保障。 未来的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方式,就我个人看法,大概率是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的。当然,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并不说明它就不好了,趋势一定是向好的,但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时日。这里不说留在体制内是最有优势的,但事实上它的确是目前最可靠的。 在我看来,《退役军人保障法》施行之日,也就是复员、安置、逐月这些退役方式开始纳入社会保障之时。有了法律,那就是一个新的布局,新人新办法,面对者没有话说;军退由于话语权在手,暂时不会动到奶酪,这次不带系数与现役跟涨已经证明其安排方式有了定论,但长期看也不好说。 我们不兜圈子直接回到正题。即设计者可能必须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30万自主择业的到底是应该向上搬一层、按照军退的政策暂时享受体制内保障,还是应该向下挪一步、与未来的逐月方式一起纳入社会保障呢? 同时也另外一个立法方面的问题:到底是将3号文件的主要精神、全部纳入《退役军人保障法》的相关条款里,使之从一个暂行文件变成正式的法律呢?还是中止3号文件,比如不再提80%比例以及参照移交军退的原则,而是把这些自主人与复员、安置、逐月等一道重新规定一遍,并主要采取社会保障的方式呢?也许此刻尚没有定论,但应该(肯定)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争议。 那么,这些背景又与当下的自主退役金补涨、生活补贴乘系数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是设计者,无从得知。但也不妨从最好到最坏两个方面进行猜测:
. m# i8 l$ O5 B% V/ ?% P7 @最好的情况,只是为了拉开与军退的差距,形成一个服役时间越长、贡献越多则越有保障的正面导向,总体政策、待遇上仍与军退挂钩; ( ]& o. t; ^- z0 Z# z- C
最坏(从自主人利益看)的情况,是逐次拉大差距,直到接近逐月设计的较低系数水平,然后与军退脱钩,同其他新办法一道纳入社会保障。 下发了增补退役金的文件却秘而不宣,采取阶段性“放风”的方式透露了一些消息却也并不追究“泄密”者的责任,规定6.10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点……在我看来,背后可能也有某种力量在博弈,即对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安排这30万人可能存在不同意见,而最后的砝码落在了自主人的态度与连锁反应上。毕竟,这不是一支可以忽视的力量,也可能因此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而在自主人这边,总的情况却是极为不利的。首先是长期的一盘散沙,只在利益受到损害时聚拢而起的喧嚣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战斗力,许多人都盼着别人出头,而自己却躲在背后;系数高的、职级高和军龄长的,这些人利益受损轻微,许多人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有的哪怕受损严重的也有“涨了就行,有总比没有强”的态度,他们处于事实当中的“分化”状态;而最主要的问题是仅仅关注了退役金方面的损失,却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如果3号文件被中止之后不但面临待遇要与军退脱钩、未来也可能会遭遇一纸文书即纳入社会保障的风险。 甚至也不排除,设计者在背后准备了两套方案,我说的不是系数乘不乘、怎么乘。而是看推行改革举措的阻力与进展情况,包括自主人的反应及社会影响情况,再来评估究竟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递进式改革方案,还是采取“直接剥离”的“休克式疗法”。 所以,其实现在生活补贴是不是被乘系数,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甚至我个人认为,如果自主人牺牲眼前的这点利益,能够换来继续与军退挂钩的政策未来,倒未尝不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当然,该反映的还要反映,该争取的还要争取,毕竟有关部门这次在“法不溯及既往”的问题上站不住脚,也在诚实守信方面理亏,他们是不好公开进行舆论与法律斗争的。但也必须知道我们的做法和态度,往往也影响着背后的操刀者接下来采取什么对策。所以我也一再强调,一定要冷静克制,团结一致,采取合理合法的途径,依法依规反映问题,争取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臆测,也许是过于敏感和缺乏安全感吧。当然,最好的情况是有关部门真正把“尊崇”举在头顶,胸怀大局也深明大义,出发点是为了强国强军铺平道路,而非为了完成任务不计后果的扫清障碍。我们相信他们,希望他们也能不负信任。
) i; L! _4 W( v" D, h4 S
. v, f; d2 R; u) e" _: k4 c- W8 X8 z*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