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北大窑村的培养 ; o+ j! [" j. Z7 E' t, R, B a 每当看到饮料“大窑”时,我就倍感亲切,大窑就是生养我的村子,大窑又分南北大窑,我就是北大窑人。能够去当兵还得感谢北大窑村王传博书记和民兵连长孙培模(后来的村书记),北大窑村领导很重视对年轻后备力量的培养。改革开放之初,村里先后办起了印刷厂、铸造厂、建筑工程公司等村办企业,这些村办企业也非常需要人才,我是村里位数不多的高中生,实际上村里当时已经在培养重用我,曾公费送我去学习了三个月的机械制图、一个月的会计,入伍前已经安排我在村铸造厂当会计,当然,会计不是单纯天天坐在办公室算算账的会计,当厂里开炉化铁水的时候我也要干那些粗活重活脏活,如果是夜里开炉我也要加夜班。把村里培养的年轻骨干放去当兵还需要胸怀和人情,所以任军官后,我也没有忘记王书记、孙书记,跟王书记来往不多,有时回家给孙书记带点小礼物,回老家后请顿小酒小饭的也有,后来,孙书记住到烟台市区,这样的机会就少了。凡事没有假如,假如我没有去当兵,在农村也可能混得风生水起,因为后来有位村书记居然是我小学同学王有声,有声念书的时候不仅学习一般般,总体表现也是默默无声,属于不显山不露水那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能当书记的潜质。命运的安排让我与北大窑村书记一职擦肩而过,在农村发展,照顾父母也有地缘优势,调侃而已,莫当真。由于缺乏人才,再加上改制,村办企业越办越萎缩,改革开放之初的北大窑村蒸蒸日上,村办企业多,几乎是人人有工作,收入也挺可观。八九十年代的牟平是全中国百强县的前十,牟平县城带动周边乡村经济非常活跃,牟平变成烟台的市区后,发展速度大不如从前。北大窑村也是大窑乡的驻地,回到乡镇,现在的整体面貌和30多年前差别不大,特别是北大窑村,80年代初村里就盖起了4层的村委会大楼,30多年后的今天“耸立”在村里依然是那栋村委大楼。根本问题还是缺乏核心人物,缺少能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的领头羊,更缺乏外出闯荡江湖混得风生水起的,类似于刘强东之类的人物。 s0 C% R. g6 T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