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野望
# Z/ v5 Y& j# F( b6 z% h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9 s0 _7 \" L h
7 |! O+ l" m/ n6 G. j4 g! w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遥阔。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9 V4 |8 | O3 x9 j2 Z, _
注释
6 L$ s1 y9 h& J6 l0 O: _
0 r& e. e K3 A1 ^: o
创作背景 : i$ j8 E( a. e7 k% f/ S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 # b9 F5 S# u# v6 I/ e
赏析 5 T- ~' x! P$ H- M2 N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作者身居草堂,以“野望”为题,表现了一种感伤时局、忧国忧家、怀念诸弟的沉痛感情。 首联两句中,“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正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开篇作者由景入题,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 中间四句是作者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兄弟四人,此时只有一人随他入蜀,其他三人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的事实和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里,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概括出来。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作者内心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对战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 p, i5 f8 Q8 q% q4 z- N
+ @' u2 _% ?; d# ]0 p$ A9 P
$ L2 k- G. a5 z) @3 K3 G- K A, ~8 U&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