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87|回复: 7

【军转网十五周年庆】【回眸】】转身后与军转网结识的五个年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 16: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前不久,听高晓松的节目《晓年鉴》,感触蛮多,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也抽空写一下自己的“小年鉴”。记忆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仿佛历史,发生过的确定的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头脑深处被“再加工”,所以,等到50岁再回忆,或许那时的记忆与现在会发生很大不同。那不妨在空闲时间,抽空把记忆留存下来。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到35都会遇到“危机”,起码今年对我而言,会是人生又一个转折点。回溯过去几年,上一个大一点的转折,大概就算是14年转业了吧。从08年开始工作至今,一半时间留在了军队,一半时间留在了转业后的单位。现在回忆起来,都是一眨眼的时间。有时我想,时间大概是最经不起回忆的,一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午后,伴着一杯清茶或拿铁,可能有生以来的经历就会像幻灯片逐一闪过。偶尔的驻足停留会为记忆画上一些刻度,再忆时,也容易找到曾经走过的路。
(二)
2013年,在装备学院(军事航天工程大学)政治部宣传处,做了3年新闻干事,考虑下一步发展时,面临一个尴尬局面。通常来讲,未来发展通道有三:一是到总装机关,但对新闻干事而言,希望寥寥,主要原因在于新闻干事通常是军及军以下单位设置的岗位,军区及各大单位都有报社,新闻宣传的职能由报社负责。所以,第二个通道,就是到解放军报或者中国军工报,报社与机关的差别在于,这是“业务岗”,编辑们大都是技术编,在这里能力固然重要,资历依然不可或缺,但很重要的一点,这里进人很难。经过努力,发现依然希望寥寥。通道之三就是在单位等着晋升。作为军一级机关,刚调完副营,要调副团,还得6年时间。对于一个时时处处期待变化的我而言,干了三年已然觉得了无生趣、索然寡味,再干6年,不可想象。核心还是在于对工作内容缺乏兴趣。在当时的环境,在重要媒体发稿有着不成文规则,所写新闻稿件要求主旋律突出,在功力不佳的背景下,要写出生动而又富于影响的重要稿件,难上加难。这大概属于能力瓶颈吧。
以上是内因,外因也很重要。当时一直盛传军队要改革,彼时郭、徐在位,风气与现在大相径庭;更重要的原因,宣传处长调整了,细节不再赘述,其不堪之情况契合当时的历史大环境。所以,13年上半年跟政治部副主任汇报,打算下半年到总装政工班学习,就在本校,得到领导批准。下半年,政治部陈主任(少将)响应全军号召,率先垂范下基层当兵锻炼,陈主任刚好到了我所在学员队。现在回忆,依然佩服领导的精神和魄力(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学实行职称能上能下制度,一名副教授因此下课,这样的制度太需要在体制内推行),本可以走走过场,但领导一切从严要求,吃、住、上课、训练都在学员队,在此期间与领导并无过多交流。期间,略显贸然地和领导谈到转业的想法,当时领导并未表态,到了年底,提交转业报告,得到领导的批准。
还有一个大环境,就是北京的军转安置政策,许多部委、企事业单位每年都有指令性安置任务(不过现在看来其实比较鸡肋,再细说)。这对年轻、高学历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利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审时度势很重要,这也是我们做许多决策的首要思考。或许正是因为当时对转业政策有一些了解,发现何必自缚手脚,换一个环境,一样为国效力,或许还可以到一个更大的平台。这就是当时的全部想法。
(三)
下定决心转业,意味着要脱下军装,对于一个有着10年多军龄的人来说,军旅仕途其实刚开始,此时选择转身,少资历、少阅历,到另一个环境,一定有着不确定风险,比如最后被安置到某个郊区之类,这与军级机关年轻有为政治干部的身份会有很大落差,这样的风险如何规避,出现如何应对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好在当时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确定值得一搏,而当时确定的目标就一个——中组部。
为什么确定这样的目标,其实与视野窄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社会人,仔细思考,有时妨碍我们判断的,正是身处的舆论环境,尤其是二手信息,导致我们缺乏独立之思维,独立之判断。这也导致我现在思考问题,尽可能收集一手信息,尽可能靠独立判断去做决策。
2013年底转业报告获批,接来下就是笔试准备,按理要次年7月才参加考试,有半年多时间准备,俗话说,笨鸟先飞,面临这样的转折,就把自己当作笨鸟好了,因为你不知道会与多少聪明人竞争。早一点有早一点的好处。当时**了很多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料复习,原因是难度大于军转考试,这样有助于拔高应试能力。自此,每天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开始有条不紊实施。每天都写转业日记,尤其试图把平时写行草风格的笔迹逼着改为行楷。复习了大概一个月,收获颇多,通过自我打分,成绩都还不错,信心也更加牢固。记得当时,年底因为发了一些稿子得了一笔奖金,还买了一块“名仕手表”作为转业纪念。
(四)
幸运有时会照顾那些一向踏实本分又心怀梦想的人。
13年底春节前,在马上到家的路上,接到电话,有**到中组部工作的机会,于是在家呆了几个小时,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吃顿晚饭,就坐返程飞机回到北京,整理简历,汇编作品集,花了两天时间准备好,于是等待消息,那年春节一个人在北京过,年夜饭是一碗自己做的炒饭。
之后的时间就是在中组部借调工作,在和平门附近租房,每天加班,周末、小长假都没有休息,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一些收获,好处是增加了阅历,也知道了部委工作的节奏、氛围及整体感受,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时间复习,甚至之前报名的一些考试都没时间准备。当临近考试前两个周左右,还是果断提出离开的想法。一个是经过小半年的借调,发现公务员的工作实在不适合我,沉闷、忙碌,晋升通道狭窄,那时候认识的中组部的处级干部年龄大都在40左右。其二是待遇低,要在北京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没有显赫的家境,做部委公务员确实需要一点理想主义。军转考试前的两周时间,一是花一周时间复习把之前报名的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考过,记得当时还报名了国家营养师,后来没时间复习放弃了(现在爱上运动,发现营养师貌似也是不错的知识洼地),二是花一周抽空适应性准备军转考试。最终结果还不错,虽然复习时间其实非常短,但成绩入围了全部3+5(中央3+北京5)报名志愿。
(五)
之后就是面试环节。
在军转考试之前,通过转友群分享的消息把简历投给了几家单位,其中包括据称最早发布招聘信息的公司——中国信保。那时候完全不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直觉大概就是一家国字头小公司,所以也没有放心上,结果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一面的邮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13年底转业时候,我的基本情况,大概是这样:28岁,国防科大自动化工学学位,装备学院军事学学位,军级单位政治部干事,发表文章100多篇,两个三等功,优秀毕业学员、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党员,有过基层教导员、党支部书记经历,等等。客观评价,这样的条件算不上多好,相对来说,与同一年转业的转友比,年龄上稍占优势。14年6月底,又拿到了北大社会学法学硕士学位,人力资源一级考试因为比较简单,也写进简历,还包括一些其他类似心理咨询师之类对工作帮助不大的资质或证书。离开中组部的时候,组织给了一份含金量比较高的“鉴定”。
中国信保作为第一家面试单位,并不觉得是什么厉害的单位,因为之前到过中行总部拜访过,也在中组部办公楼体验过,到了中信保办公楼更加确定这家单位未必格局很大,所以非常放松地参加面试,过了一段时间就收到了二面的通知,并且告知接收单位由审计部调整为发展战略部。这对我来说诱惑蛮大,因为一直对宏观问题感兴趣,若是能到金融机构做战略,那时感觉蛮厉害,起码可以跟市场接轨了,从风险权衡的角度考虑,公务员虽然可靠,但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能把自己嵌入到市场环境下,那总会有一份“盒饭”等着你。
正是这样的思维,让我最终选择了这家单位。因为签卡太早,当时面试的单位一共也没几家,其中一家是口行,报名的中央三家单位之一,面试时,领导问酒量怎么样,虽然军人出生,但一直还把自己当作儒生(将),工作岂是靠喝酒解决的?因为口行的对比,中信保的面试让我感受到这家单位战略部领导的素养和修为。所以虽然几家单位面试都是第一,最终签卡中信保。面试的整体感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大转业校友群一位优秀的师姐将这家公司描述为一家特别高大上、与国际接轨、前途无限的机构,加之了解到的待遇会略好于银行,所以在人力资源部要求考虑一天后必须马上签卡的情况下,就把“卖身契”签了。
另外报名的两家中直机构,人社部办公厅,选择这里是因为有领导提过有熟人可以推介,另一家是证监会人事教育部,因为中组部借调经历,当时内心完全倾向到金融机构,所以对这些很牛的单位,并没有很大兴趣。如果现在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大概率是会选择证监会的,而且相信能去的机会很大。但军转就是这样,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经过中组部的工作体验,当时的目标就是四大行,但据过往经历,即便到了银行大概率会做纪检之类工作,以我这么不爱惹事不愿找麻烦一团和气的性格,大概率做不了这样的工作。基于以上许多原因,更重要是对自己的认识,所以就草率决定签卡中国信保。如果不是那么早,相信后续还有机会面试十家以上单位吧,这样的面试其实很锻炼人,所以这也是我跟之后转友包括应届生交流的体会,有机会面试就多多争取,这将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直接接触那么多高大上单位的机会。如果要做选择,更加慎重一点,不要着急,也不要犹豫不决,尽量联系到这家单位的朋友了解一下情况,有一个客观评价,包括与直接的预期是否相符,这跟婚姻选择一个道理,不一定选最漂亮的,也不一个选最有钱的,选择最合适的。
(六)
关于笔试和面试的经验,我没有更多经验可谈,通常来讲都是厚积薄发,虽然有技巧可供借鉴,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关键还在平时。
人在这个世界,会遇到很多难事,想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明白内在逻辑,其实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未知,因为未知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所以害怕。
我理解工作无非两种,一种是创业,一种是打工。创业适合那些渴求变化、精力旺盛、富于创造的人。这种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现实的需求,比如生计问题,很多过去的个体户其实就是创业者,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创业者比例非常高。一个是精神需求,这大概属于牛人类型,就是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非要创造点什么不可,或者大有金鳞岂是池中物的想法,不受约束,不循规蹈矩,试图突破障碍。
第二种是打工。打工的对象,无非官办机构、非官办机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制内、体制外。前者被描述为“铁饭碗”,如果到了高薪行业,亦称之为“金饭碗”。这些年,各省市高考状元选择最多的是清华经管、北大光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社会的价值导向,这跟香港优异生大学报考牙医一个道理。体制外,被很多人诟病,甚至带着有色眼镜看,要知道,未来真正具有增长动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恰恰是那些市场化程度最高,能够灵活进行战略转型和架构调整的机构。
不管创业抑或打工,本身都是一项职业,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国企、民营也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自身,是否具备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资源和能力。这是我们时时需要考虑,需要厚积薄发的逻辑。
积累分为三种:资源、储备和思维能力。资源就是我们熟悉的社会关系、经济基础等等;储备特指经验和知识量,事实证明,在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许多经验正变得无效,需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储备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除了大学专业外,证书会是一个证明,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日常的阅读量,这个真的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不读书,或者读书很少,其实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跟这样的朋友交流十次,除了第一次,每次的信息都是冗余。另一个方面,书籍是历史的沉积,在一维时间态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纵横上下千年,如果不读书,就往往停留在当下,从时间轴来看,不读书就会显得非常单一。我转业时面试,考官问起经济学专业问题,因为大学刚好读过萨缪尔森、曼昆等人的著作,所以倒也能回答得上来。包括工作以后也经历过一些面试,通常也能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也得到了一些不错的机会。
资源是我们很难选择的,你可以后期经营,但难度很大;储备虽然重要,但和人的习惯有关,要养成阅读习惯其实也难。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我认为是思维方式。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面临的无非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件事,一个好的思维可以帮我们破除迷雾,看透雾霭浓重的森林。要具备好的思维方式,多思考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总结、借鉴,再加以练习。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
厚积薄发其实就是这三者的体现,笔试、面试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靠提前准备是不够的,虽然有技巧可言,比如笔试尤其要注意书写笔迹工整,认真准备简历,对个人情况进行**拔高,认真准备有亮点的自我介绍,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与面试官的交流。我想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自信,首先不要对面试单位有太高期待,因为他的模样不一定是你认为的模样,再漂亮的女人也不一定适合跟你过日子,外在再重要也抵不过内在。自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自我的认可,这样的自我认知往往能够比不自信的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心理干扰有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障碍。
凡此种种,值得交流的还有很多,下班时间到了,今天先到这里吧,有兴趣交流欢迎留言。

2015:工作
白居易讲“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真的要写点什么,发现还得有个主题。继2014转业篇之后,此后的几篇大都会围绕工作及体会展开。这也是老周(大任斯人)安排的任务,深感荣幸。
(一)
回想过去几年,很多事历历在目,但工作这种事,向来不会存留多少在记忆里,我们的大脑常常会选择性失忆,那些快乐美好的时光总容易被时常唤醒,那些平淡的甚至灰色的,会慢慢被封存进记忆存储的罅隙里,最后变得荡然无存。
但转业后工作的第一年,许多事情仔细想想,依然还可以回忆起来,毕竟是新工作,按照“干什么就要像什么”的指导思想,对工作抱着敬畏的态度,也持有很大热情。
我所在的处室是“战略规划处”,所谓战略规划,就是要对重大的、全局的、基本的、未来的目标、方针、任务进行谋划。这显然是一项需要高智力投入的工作,不管主体是国家、省市、企业还是任何组织,都需要有战略,都需要做规划,其中心工作其实就三件事,第一是制定战略,第二是路径设计,第三是规划评估。老实讲,对于一名职场新人,甚至有一些工作年头的人,谁也不敢贸然说自己是该领域的专家。曾经听过国家五年规划重要起草者杨伟民谈到做规划的感触,他对许多地方所做规划颇不以为然,认为是闭门造车、言之无物,不切合实际。回过头来看,战略本身是基于历史和环境所做的预测,似乎谁都可以说上几句,谁都又不敢保证所说一定正确。所以,经过一些时间检验,许多规划往往不能落地,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要做好规划太难。
要做好这件工作,我第一次在单位内部提到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开展研究。领导评价,政策性机构不适合提竞争。按照我的理解,任何个人、组织,甚至国家,要生存,就要获取资源(以及市场),在资源有限这个大约束前提下,竞争无论如何是避免不了的。以小见大,凡此种种小事,让我对领导的专业素养产生质疑。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企业的战略规划应该做些什么?
抱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我开始业余时间查阅许多资料,过程自不待多言,大致结论是,与完全市场化机构多有不同,国有企业作为体制内单位的特点决定了,战略部门从事的工作大都变为了“笔杆子”,简单说就是大部分工作不是在做研究和规划,而是起草各类报告、讲话等材料,更像是党政机关的政研部门。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每天大量工作都是围绕年度、半年度工作报告、董事长讲话、司务会讲话,以及各种领导会谈要点展开,这样的工作虽然看似枯燥,但对于第一年工作新人来讲,其实也蛮有意思,需要去思考领导讲话的行文逻辑、思维方式、个人特点以及其中涉及公司各条线的各类工作,要写好就要学习很多东西,这一年抽空学习了金融、保险和外贸领域的许多基础知识,尤其带着问题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当然,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加班也是常有的事,虽然没有部队时期那么“司空见惯”,但与许多部门相比,冠以“劳模”也实至名归。
这一年很大的体会,是对地方的材料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认识。虽然待过的单位完全不能代表国企和部队,但一定程度也可以了解到两者的不同。部队无疑是最红最专的地方,更加强调秩序和规矩,虽然行文标准更高,但所言务虚偏多。国企,尤其中管金融央企,作为体制内特殊成员,其管理体系完全延续党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模式,所以感觉更直接,也更接近社会实际,而行文风格也更加多样、更加务实。
(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多年来安身立命的工具-写作。
写作具体是指什么,似乎没有办法严格定义,我们通常会联想到作家、编剧、记者等文化和传媒工作者。倘若放宽一点联想,所有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的人,似乎都可归为写作者。这其实包括了很多很多人,党政系统公务人员、城市里的白领或多或少都与写作有关。
我的工作自然也不例外。但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原因只有一个,我一直认为自己写作完全是“野路子”,宁可用“思考者”来代替,但这某种程度存在自我拔高的嫌疑。
思考是我毕生所爱,思考的文字第一次变为铅字是在高中,因为初中读过一些书,涉略面又甚广,所以中学写作文信手拈来,倒不能称其为好,只是下笔迅速,总有说不完的话。如果说中学萌芽,那大学就是写作的成长,作为大学第一位官方署名的学生记者,在科大时期得益于报社王晓军老师(社长)的器重,大学写了很多东西,包括新闻稿件、诗歌等等。工作以后,也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前行,虽然写过很多,也被谬誉为“笔杆子”,但始终感觉距离真正的高手相距甚远,充其量是模仿者。
人的自我认可往往是最重要的,写作的事我从来没有自我认可过,除了曾经写过几句有模有样的句子,比如“鸟儿向往的天空,是悲剧诞生的地方”“我站在帝的肩上看黎明降生”等等诸如此类。
因为这个事,时至今日,依然让我烦恼,面临再就业、再选择时,我常常问自己,专业是什么?所长是什么?似乎没有办法回答。由此一度十分钦佩那些匠人,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只看一片天,只爱一个人,过一个简单的人生。羡慕一只青蛙,或者另眼看待唐吉坷德,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思考、审视。
野路子的好处是不受拘束,坏处是没有章法。这就导致发挥会不稳定,终究还是因为专业不牢。这里其实已经把问题点明了。战略规划是一个富于思想性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章法,包括世界上最知名的咨询机构,他们无非是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以工作方法培养员工,然后塑造出一批批颇受市场欢迎的“行家”。但要知道,最难的问题,往往不是通过模型产生的,所以,要针对一个组织或者一家机构做战略规划,需要的是里外结合,有熟悉环境的专家,有熟悉内情的专家,有熟悉流程的专家,还需要参考boss的构想,才有可能提出一套可供采纳的方案。
再回到写作的话题,我跟很多朋友、同事交流,写作终究是关于思考的问题。一件事想清楚了自然能表达明白,如果一直想不透彻,表达清晰是不可能的事。文字不过是思考的工具,表面是写作的事,实则是思考的事,当然我也由衷期待,样板文章以后可由人工智能替代。但某些人类特有的思考,人工智能终究无法实现。
要写的好,无非两条路,一条是试图把问题想清楚弄明白,最好透彻一些才好。另一条就是表达要漂亮,简洁明了,开宗明义,有不错的修辞当然更好,但不可喧宾夺主。
关于思考的捷径,我以为是总结。总结的过程可以**经验,可以把事情的过程升华,从一件件孤立的事中,总结出通行的经验、模式。思考更难的在创新,这类似于基因突变,借鉴模仿固然重要,但突变一定是功夫的积累。
关于表达,自然是多向大师学习,每个人表达方式都不同,最好的方式是看人下菜,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有针对性表达会更加易于理解。若说法宝,我以为是具象和修辞。抽象的事具体着说,复杂的语言类比着说。变通表达的方式或许会折损思考的含金量,但提高了沟通效率,效果往往更好。
关于写作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以后还会提起。
(三)
关注退役转业的战友,或许更想了解地方与部队的差别。差别一定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首先是环境,其实是人。
环境影响人,人也塑造环境。新中国从炮火洗礼中成长而来,开国领袖几乎同时也具备军人身份,所以,一定程度可以认为,党政系统与军队系统从一开始就是孪生双胞胎。经过多年的军队教育,从骨子里认为,军人是最正统的国家利益捍卫者、守护者、建设者。
但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趋于多元,人们的价值追求也趋于多元,我想这是军人融入社会后,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要从过去单一价值体系,融入到多元价值体系,尤其很多价值观是趋利的,特别在金融系统,身边都是高素质人群,但同时许多又是标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开始会不习惯,但当能够理解,自然也学会了接受。毕竟普通百姓的人生追求往往是安居乐业,并非报效国家。两者可以统一,但往往也分先后。起码纯正血统的军人,一定是把报效国家放在第一位。
所以,转业或者退伍,首要面对的就是要从价值观上学着去理解接纳,并融入到社会大环境里。到地方工作,没有那么多应酬,没有那么多兄弟情谊,也没有那么多举手之劳。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工资当然会比改革前的部队高出许多,但身处金融领域,面对年薪百万、千万无数大佬,微薄的收入依然被衬托得寒酸。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你可能会后悔当初的选择,起码在这个系统中,会觉得不太公平,国防科大在军队系统也算比较知名,但在地方却会比较另类,甚至一些人居然没有听说过。所以会想,当初可以选择一个其他985大学,毕业之后留学,在国外金融机构镀金后再回国,摇身一变,也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大佬”。在宗教里,不管佛教还是基督,这就是诱惑,人要能在面对诱惑依然坚守初心,才能堪当大任。起码我想过,出国容易,赚钱也不难,但军队的经历,苦难的磨砺,不是谁都可以拥有。
我常常会说,人生就是经历(动词)。什么样的味道都尝一尝,什么样的人生都体验一下,其实蛮好。所以转业也蛮好,转业之后还会有很多选择,有军人的底色,相信我们做任何事,都会有不一样的精气神。
军队与地方的差别,感触还有很多很多,但因为系统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很多经历或许不具有普适性。但回过头来说,真正站在世界、国家的高度,可以发现,军队只是整个大世界、大社会中的一个系统,甚至是一个小系统,关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可以这么来理解,军队为政治服务,政治为经济服务,社会是个大一统概念,包罗万象,文化、教育、医疗等等,都为经济社会服务。
很多问题,看透了根本,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016:变化
写完2014、2015,两兄弟问询转载事宜,自然是不胜感激,他们一再强调会把文中单位、人名作处理,询问我的意见,我是完全无所谓。原因有两点,内因方面,子曰君子坦荡荡,了解我的人知道我信奉君子之道、骑士精神,常年来注重自警自省、修炼身心,谈不上什么境界,倒也春风拂面、山高月明。外因方面,老实讲,这么几个字,有谁感兴趣呢?常常看到讨论朋友圈“三天可见”,微信推出这个功能自有缘由,我尝试过之后觉得完全没有意义,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人真关心你那点事,于我而言,不过是生命的记录,有时间、有位置、有图片,也有几句闲情碎语,不过尔尔,有人点赞也好评论也罢,就当一起欣赏一点风景,完全无所谓。活到35,见过很多人从这个世界离开,诸如钱学森,功盖寰宇,百年后常为人称道;而身边一些人,哪怕已经到了一定级别,即便死也不过是别人茶余饭后三天内的谈资,由此想到,除非至亲,否则你的生命不过是别人生命里的一缕青烟罢了,完全没必要整日“顾影自怜”,否则只是一个笑话。话又说回来,这足可见,我们这些微小的生命是多么缺乏安全感,即便现在平头百姓也能够锦衣玉食,但内心依然如此脆弱。
(一)
回忆起来,2016于我而言,是充满变化的一年。
变化蕴含着危,自然也充满了机。常人大概不喜欢变化,而我却钟爱变化。
年初开始,3月-5月,被安排到上海分公司实习,位于陆家嘴的小楼,倒也有几分别致,下班时常到世纪公园跑跑步,上海对我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2010年,在军队参加基层政治主官培训已经待过4个多月,当时面对学校教学评价,参加了强度蛮大的体能训练,也饱读了许多闲书,包括毛泽东传、中医理论等等,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有上海世博会,参观了好多展馆。2010年的事,过一久再细说。
到上海分公司,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喝醉。要说在部队期间,也是喝过大酒的,但因为有警觉,所以即便喝再多,也从不误事,一定能把领导送回家,一定能把自己送回家,即便头脑已经几乎迟钝,依然能掏出手机,拨通司机电话。这次在上海喝醉,全因一种韩国带有果味的甜酒,大概不过三五两,醉到几乎无意识。由此我想到古代征战沙场将军的宿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不怕战场上凶悍敌人,只怕朝堂上奸佞小人,当然还有那如梦似幻的“温柔乡”。
在上海分公司,安排在业务管理处,胡敏是处长(现已升任分公司副总),胡越敏是渠道科科长,同事大部分是上海人,都蛮和蔼,领导有着极高情商,也有着独特的工作技巧。各种原因,安排工作极少,闲不住就开始想着做几个小报告,主要关于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也包括企业学习地图等等。后来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的报告就是这时候写的,前后不过花了1-2周。这个时期更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开通了个人公众号,蚂蚁看天下,伙同两位博士朋友,一起开篇,我的水平自然比他们低许多,但并不妨碍当时做到日更,文章因为偏于基础性,阅读量虽然不大,倒也是不错的积累,期间还把两本厚厚国外出版的出口信用保险培训教材学习完。
在上海还结识了后来交流颇多的朋友蒋昭昆,他回来第二年就到剑桥读MBA了,当时租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性格都偏内向,所以交流很少。当时计划利用周末到周边经济活跃的小城,诸如温州、义务、金华当地走走,但因为朋友当时在上海,所以脚步始终没有迈开,当然这样一些小小的遗憾,也是促成我现在说走就走性格的原因。印象中昭昆当时去了许多地方,他跟我讲到,英国读大学期间,就到过非洲很多地方做调研,由衷佩服,现在留在了英国投行工作。大国格局固然重要,世界格局亦不可或缺,否则又如何能理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高明呢!
(二)
工作上第二个小变化是大概6-7月份,因为公司分管部门副总秘书梁磊踢球骨折,临时顶替,这又是一件几乎陌生的工作,好在部队期间在办公室工作过,服务领导多少有点经验,企业工作,秘书有更清晰的职责和流程,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就好,工作职责倒也无所谓难事,难其实难在获得领导信任。
秘书期间工作不作细表,一件偶然的事,秘书处处长请在位和过去的秘书小聚,喝了点酒,不知何原因,第二天患了急性结膜炎,之后几天痛苦不堪,期间还陪同领导到武汉出差,眼睛一直忍不住流泪,工作质量自然多少受些影响。我马上向部门领导汇报,结膜炎会传染,需要马上找人替换,再次回到岗位,已经过了些时间,领导也患了眼疾,我赶紧找医生开了治疗的眼药,领导宅心仁厚,安慰说跟我不一定相关,但多少还是过意不去。
秘书处工作有两点体会,第一是站位更高,虽然在战略部思考了很多涉及公司全局性的事,作为政策性机构,其实还要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尤其外经贸形势对出口的影响,以及“一带一路”相关情况。但由于职级原因,一些会议无法参加,一些资料也无法获取,视野还是多少有些局限,秘书处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视角。第二是工作更忙,事务性工作很多,电话很多,这与研究部门工作多少有些差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年进入股市起初还赚了些,但这段时间实在太忙,完全无暇顾及,刚好赶上“股灾”,大盘从6000多点跌至3000多点(具体有些记不清了),连跌一天两天还算正常,持续一周下跌就打算出清,起码不至于亏本很多,但那段时间上班时间实在太忙,大概连跌两三周才出清,亏了不少。
到金融机构工作两年多,自学加之环境熏陶,财商也从部队时期的很低提高不少,尤其这次股灾的体验,更是加深了对中国股市的理解,几年后读过吴晓波关于股市的论述,我完全赞同,我的意见是普通老百姓,在智力尚可、精力尚可的情况下,股票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手段,如果这两点都不具备,那还是果断远离吧,宁可做做银行理财,或者买一些趋势性基金,否则,赔了媳妇又折兵。炒股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如果有这些时间精力,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哪怕是多读几本书,多培养点兴趣爱好,获得的幸福感都要强的多。
好在投入不算多,亏损在也承受之内。当时自媒体兴起了一股“为国救市”的舆论,我理解这其实是万千股民的调侃吧。回到之前工作岗位,大概8月份开始关注楼市准备买房,明确了几个关键因素。第一,距离要近,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通勤上。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以来不喜欢公共交通,宁可走路,也不坐公交地铁,倒不是矫情,公交容易晕车,地铁太挤。第二,朝向好、格局好、空间够。北方房子讲朝向,南比北好,东比西好,其中自有道理。布局合理,不买奇葩户型,其中也有风水考量。空间呢,在资金有限情况下,两居室是首选。第三,性价比高,有文化属性。当时刚好在看《红楼梦》,于是不假思索就选在了大观园附近,一个想法就是以后有了孩子从小就教育他/她成为一个有底蕴的人。大概看了三套房,果断选择其一,找中介开始谈,前后大概不到一个月时间,赶在国庆三亚旅游前,买房的事就确定了。之后设计、拆除、装修,很多事都亲力亲为,春节前崭新、明亮、温馨的房子就装修好了。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开始,北京房价暴涨,2018年,房价翻番,对于很多年轻人,靠己之力买房,已经完全不可能。到了今年,房价其实已经跌去挺多,不过,要说北京房价高,我看自有道理,中国的房,裹挟着太多资源,以北京为例,绝无仅有的政治、教育、医疗、文化等等资源,是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房子仅仅为了住,那许多二三线、四五线城市的房子比北京品质高太多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愿意往大城市扎堆?这其实是经济学里的城市集聚效应。唯物辩证法讲质量互变规律,城市人口的聚集也会因为量变引起质变,未来的大城市会越来越大,规模越大的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活力也将越强。有一个判断,未来中国的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将会成为全球最大城市群,创新活力也将冠绝全球,现在看来的问题,比如深圳教育、北京空气、上海创新等等,都将不再是问题,伴随之的是城市管理的挑战、危机的处理等等(这部分内容是2015年的事,特此更正)。
(三)
也是在这一年,由于各种变化的冲击,开始考虑个人在人才市场的价值,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标签化”的社会,如何给自己贴标签呢,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考证,但年龄已过30,未来是做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当时面临一些选择,读清北MBA,考CFA、CPA、CIIA,MBA在国企其实比较鸡肋,同样是硕士,上课又不多,花销却不菲,CFA、CPA周期长,考完也得三年,CIIA知名度太低,人都是这样,想的多做的少,买了CPA教材开始学习,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抽空把证券、基金、私募、投顾6门考试挨个考过,得益于金融机构工作两年多经历,具备了相应的思维和理解力,所以看一遍书都轻松过关,这与我一起写公众号的小智,他轻轻松松考过CPA比,实在心生敬佩。年龄大一些,顾虑确实也多一些。
大概从这年年底开始,注册了猎聘账号,之后就接到猎头的许多电话,从这个时期开始,了解了大量市场化公司。这部分内容很多是2017年的事,所以2017再接着说吧。
2016还有很多很多事,人一生就是这样,用点心,每天都会有可喜的变化,如果浑浑噩噩,时间飞快消逝,不管怎么说,现在回忆2016,虽然过去没有几年,但就像看待20来岁的小伙,精力满满,激情满满,完全是一副不服输的性格,蛮好。

2017:美好
上面写2016,其中涉及买房和秘书工作小事,仔细回顾,恍然发现是早一年的事。由此我也思考为什么会记岔,原因大概有两点吧。一是时间确实有点长了,2015到2019,又是五个年头,所述又都是无关年月的小事,我们毕竟还是普通百姓嘛。二是回头想想,我都不敢相信转业第二年就买房了。在中国尤其一线城市,买房是大事(不过对我而言,好像从来也没有什么大事)。要知道,部队时期的工资少的可怜,所以即便为国效力多年,积蓄也很有限。记得转业时,大学孙南京副政委问我,已经分房了吗?我说没有,他说怎么不等分了房再走。临近退休的高级领导,问题自然看的通透。会有人认为是转业单位收入很高,其实不然,刚转业一年,还有半年**期,虽然军人转业按道理不存在**期,但单位就这么规定了,咱也没办法,**期工资有多少呢?大概每个月5000左右吧,我当时租住在旃檀寺北京四中附近学区房,勉强够房租而已。因为转业第一年**期未结束不能参加年终奖分配,最终领导象征性给了5000,所以,到单位这一年不仅没有多余的收入,反而是在吃老本。当然家里是给予支持,但靠自己还是多一些吧。记得当时把行程还不到一万公里的爱车标致508也卖了,原因是保定牌照,市区多有不便。或许这就是财商的悬殊吧,其实2008年在北京工作后,有很多机会可以买房的,第一次打算买房是2011年,当时甚至打算买四居室,把父母也接到北京,老人冬天到北京过年,四季如春的城市来到北京完全无法适应,遂作罢,那时北京南二环的房均价还不到一万。总之,无论如何,这么件小事,2015完成了。我想关键的一个因素还在于,我胆子比较大吧。很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我总觉得无所谓,人生嘛,大不了从头再来。当然,连我自己也不敢想象,2019初,我居然萌生了买别墅的想法,而且实践了,这个以后再说。
(一)
回忆2017,其实比较波折,甚至不太愿意去想。标题取作“看起来很美”,其实就是跟现实的反差吧。人总是这样的,诉说荣光时刻,可以轻描淡写,但内心起码充盈。若要说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反而不知道如何开口才好,直击痛处还要曝光,需要勇气。话又说回来,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极罕见的太平盛世,对于如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压根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盛世中华14亿建设者中最普通一员罢了。
《史记•项羽本纪》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对于存活于经济大潮中的每个人来说,谁又不是“鱼肉”呢?最恢宏的莫大于体制,这么一个大生态、大系统,螳螂捕蝉,总有黄雀在后,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甚好。不过既然要生存,总希望活的好一点。这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尽可能多发光发热,创造价值;另一层是按照社会主义多劳多得分配原则,争取一个更好的位置多做贡献,由贡献决定价值,由价值决定地位。
从2016年底,陆续接到很多猎头和用人单位的电话,诸如阿里、海航、泛海、万达、安邦、华夏……,参加了几家单位的面试,有的因为在上海或深圳,遂作罢。2017年的经济形势比现在强多了,其中海航、安邦几家机构还在疯狂扩张,用人需求自然也大。第一次尝试从“笼子”里往外扑腾,虽然好几家机构都给了领导职务,年薪不菲,最终还是没有勇气脱离体制。最终意向北京产权交易所,政策研究部副总,经与董事长、总裁、人力总、部门总等多轮面试,得到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是2017年2月,不满32,又是年初,满足了薪酬预期,又刚拿完年终奖,很好的时机。
为什么想离职,有几点原因。第一,多年来发展一直顺风顺水,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达成的愿望基本努努力都能实现,虽然性格依然内敛,但骨子里多少有些“狂妄”,总觉得应该比同学、同事进步快一点、发展好一点。出生于西南边陲小城,从小也饱读诗书,倒不能算没见过世面,但缺乏远见卓识确实存在,虽然也做过科学家、将军的梦,但更务实的目标就是比身边人都强一点,所以总在不断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为座右铭,从初中贴在文具盒,至今依然未改。第二,2016年给自己定了几个小目标,其中一个是35前,年薪50+,走上领导岗位,当然也包含了马拉松、爬雪山之类充满征服欲的小目标。有目标就得去实现。按照当时在部门发展的情况看,部门领导调整不久,做事过于审慎,以多年在政治部门工作过的经验看,要得到提拔非常难。第三,战略部虽然重要,但工作已近三年,每天做的工作都差不多,如果和做AI的朋友合作,几乎都能通过程序写出一篇篇材料来。这期间,我一直呼吁多开展前瞻性研究,也在尝试,终究得不到认可。没有成长就是最大的痛苦,危机感时时存在。
2016年参加了公司的内部招聘,老实说,虽然知道诸如办公室、保卫处之类处室负责人机会更大一些,秉着要干就要干主流的想法,还是毅然决然报了市场开发部市场调研处负责人的岗位,当时的理解,以自己能力、经历、思维,契合度其实蛮高,而且干工作起早贪黑、不怕吃苦,一定能干出一番业绩。但在面试前一小时,所在处领导还在安排干活,去到面试现场,重要领导因为会议都没在场,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岗位最终“流产”,七八个竞聘者谁也没录用。我们可以理解为组织部门慎重,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主义,从建党近百年的历程来看,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干部。
从多年来部门历练体会看,选对部门不如跟对人。进公司时面试的战略部领导,各种原因调任了担保业务部,一直比较欣赏这位领导的性情、为人、思想,还有一点,我一直认为15年是他给的机会担任领导秘书。从小家庭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担保部是公司的小部门,到这里工作多少有些“委屈”,但领导正是用人时,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当时联系人力部门负责调配的处长,得知这个部门综合处负责人随原领导调任理赔管理部,以为这是个机会。
思考再三,还与关系密切的朋友商量,是果断离职赴任北交所,还是调任担保部当综合负责人。考虑到转业时间短,北交所行政级别低等因素,最终与领导沟通同意跨部门调动。到了担保部才知道,并非担任负责人,其位置另安排人选,一位资历很足很足的**。第一次参加新部门会议时,脸上火辣辣的,自认为资历已经很深,到了新部门做“员工”,真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想法。马上找到新部门领导提出离职,副总历来为人和善,自然不会阻拦,第二天找到部门总,领导开始表现得很生气,大意是没把组织放在眼里。我何德何能,怎么可能不把组织放眼里,饱读党史,作为25岁就担任党支部书记、系党委委员的人来说,对党可谓赤胆忠诚。问题在于组织也是人啊,组织部的人从来没有把调动详情说清楚,否则又何必绕这么个弯,损失最大的自然是当事人。
当然,领导不愧为领导,做管理,胡萝卜加大棒,自然是最有用的法宝。之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加上各种说明的、含糊的承诺,还分析了各种利弊,最关键倒不在他讲了什么,而是当时对领导依然十分信赖,这份信赖是从面试时就开始的。总之意思就是,在这里好好干,机会很多,一定不会亏待老部下。思考再三,把外面的机会婉拒了,心想着,那就忍一忍吧,也顺便熟悉一下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担保业务。
(二)
2017年3月,军转后的第一次正式调动,一个新部门工作的时期开始了。人最怕的是“自以为是”,而别人对你全然不知,面对的是新环境,也是是新的开始。
担保部做的主要是跨境担保,核心业务是内保外贷。由于与外资银行、跨境企业多有交流,所以,这个部门的特点,相比后台部门,多少有些“洋气”。但更明显的特征是,国有企业普遍的慵懒,在这样的环境,一件事干一辈子,你是不会质疑的,因为所有的工作就这么多。
这么评价一定有人不舒服,试想一下,体制内有多少单位又不是这样的呢?尤其很多三线以下小城市,主任科员干到退休十分普遍。我经常把体制比喻为一辆车,有发动机,有方向盘,有皮沙发,一万个部件,重要的总是少数,但又不可或缺,就是这样的现状。民营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生存,拼了命也得抢占市场,盘活现金流,养活员工。体制内很多单位没有这个焦虑,起码生存不是问题,活的好才是问题,但要活的真好,太难。公司畸形的激励机制,决定了,在完成当年任务情况下,出险又能一定程度挽回损失,反而可以获得额外奖金。
后人评价太史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或许是读史多了,评价事物历来也讲究客观,虽然在担保的两三年,从工作角度来说其实蛮舒服。
舒服自然要找出路,因为一直有尝试创业的想法,有读MBA\EMBA的打算。闲暇之余,帮助家里做点小事,也算充实,也是2017年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收获亦颇多,不详述。
(三)
提一句关于父母,父辈是50年代末生人,那个时代读大学全靠**,天资聪颖的母亲也没能赶上这样的机会,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就开始在昆明做生意,那个时代要是能坚持下来,以母亲极高的财商、智商、情商,现在定然成就了一番事业。正是生意红火的时候,外公患了癌症,从昆明医院回到老家,父母在身边伺候许多时日,之后姐姐还小,我那时已经在妈妈肚子里,各种原因就再没回去继续生意,于是,他们从点滴的小生意做起,没几年也成了小地方的“首富”,所以,从小开始,我就是同学口中“富农”家的孩子,经常给同学带饼干带零食,中学时还长期资助家境不好的同学吃饭。也正是这样衣食无忧的环境,塑造了我和姐姐,愚钝的财商。
大学毕业没几年,就劝父母把有些辛苦的厂卖了,到我现在已经没那么愚钝的情况下,如果能踏踏实实出点力帮父母疏通一下市场、关系,再优化一下管理,生意可以做很大,他们的成就感、幸福感一定也高出许多吧。
对父母的亏欠是原罪。我常想,对我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功名利禄,也不是什么自我实现,一定是偿父母所愿,让他们生活的幸福、体面、有尊严。这些想法在一点点努力,希望能早点变成现实。
2017,就这样,慢慢在新环境中,熟悉、适应,到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时刻保持警觉、独立,或者说为获取最终的“自由”和“胜利”,我总会有意识疏远一点,安全有时需要距离,亦如情侣、夫妻、家人。
回忆2017年初的事,几乎有些逃避的想法,如果能有高人指点,以我这样干事创业也有几分魄力的性格,想来已然有了一些成果。但反思起来,还是过于稚嫩,羽翼未丰,却有意翱翔寰宇,根本不可能。所以,虽然过去的时间并不长,现在的心性,已然成熟很多,不轻信,不盲从,坚定果敢,张弛有度。
最近有句话很时髦,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除了——容易胖。

2018:嬗变
回忆2018,于我而言,发生了许多事,但距离太近,很多还在延续,不知如何说起。这就像写历史一样,昨天发生的事,往往没有办法写进历史里。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实就是如此。古往今来的历史,大多通过文字记载,直到有了留声机、摄影摄像机,尤其有了手机,一切才变得便捷,记录历史的形式才更加多样。即便如此,那些藏在脑洞深处的东西,那些言行举止背后的东西,依然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才能得到完美呈现。
我跟老周说,完成任务的几篇所谓回忆,其实就是记流水账,不忙的时候,打开Word就开始敲击键盘,很多想法都是临时起意,并没有什么深思熟虑,所以纰漏很多,还有大量的事没有办法记录。半年前,我还说,“只有老年人才会回忆”,结果下半年,啪啪打脸。年轻气盛,总觉得要珍惜分毫,勇敢大胆地冲击、挑战,去完成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人生那会一马平川,印象中,只有霍去病这样的神兵天降,才会一路高光,然后“上帝的归上帝”,英年早逝。大部分英雄,类似拿破仑,都会有起有落,更遑论普通百姓。所以,读史时对“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印象深刻。
言归正传,2018,简单说几件事。
(一)
工作方面,继续在担保部,在2017基础上,写了一些分析报告、研究报告、领导讲话等等。这个部门的特点是会议多,大事小事都开会,领导们自然很忙。但就业务和工作本身而言,总量有限。这样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体会到体制的优势和弊端。联系于此,想到“投资不过山海关”,深层逻辑就是投资环境问题,尤其几十年形成的风气和文化,并非朝夕能改。此话题不再延伸,自行体会即可。
环境的对比,愈加激发了内心的某种渴望,作为坚定的“改革派”“实干派”,庸庸碌碌,缺乏开疆拓土的使命,愈发觉得时间流逝之痛心。
这一年上半年,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倒也充实,半年期,愈发觉得团队之艰难,管理之乏力,干脆放手好了。这个时期直至今日,经济环境的不景气愈加严重,许多行业,尤其传统消费者受到了很大冲击。包括金融行业都在过着寒冬。
贴秋膘就是为了过严寒。太极八卦、康波周期。这时对宏观问题愈加感兴趣,通读了大量任泽平、姜超、郭磊、李迅雷、高善文、宋雪涛、李超等等宏观首席的研报,也试图总结出一套宏观研究的方法、范式,并与华创首席、人大才女张瑜也简单有过交流,众多周知,中国做宏观最难难在政策不确定。学习宏观自然是希望为了更好地判断形势做预测。个人也试图做一些分析判断,传统的宏观分析更多是基于数据的分析判断,但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分析在愈加诡变的当下,往往“测不准”。应验正确的,包括批驳李迅雷关于消费金融无助于带动消费增加之类,之后,国家**政策支持消费金融发展,尤其银行的消费金融贷规模快速扩大直至今日。
(二)
还有一件值得说的事,是从这年国庆开始,为了养成一个小习惯,开始练习长跑,从5公里6分15的配速,跑到10公里4分21的配速,keep记录存在一些水分,但坚持跑步的习惯这时开始养成,到现在每周依然坚持3-5次。为什么说跑步,对曾在部队锻炼过很多战友来说,跑步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不过对我而言,却是痛苦的回忆,大学最痛恨的就是5公里,不为别的,就因每次都要测成绩,作为身材不占优势的我来说,每次跑步似乎都在说,你看,这是个loser。那时,我最好的成绩也就22分半,大多数时候都在23分,有几个内蒙的同学甚至能跑进19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套圈,对于血气方刚的我来说,这是耻辱啊。于是,那时候仰仗某种“特权”,极尽可能逃避,甚至最后到装备学院,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很少跑步。
不过,通过一个国庆长假的坚持,居然喜欢上了长跑,大概一个月后,就开始了半马的训练。之后的时间,隔几天不跑都浑身难受,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冬天的香山越野训练赛,就此爱上了越野,2019开始参加了多场30-40公里的越野赛,也是蛮神奇。为了鼓励父母运动,保持健康,春节期间,每天早餐7点开始在昆明环翠湖或滇池跑半马,以身作则,果然有些效果,父母看到我身材的变化、身体状态的改善,也有了运动的动力。
(三)
在初中时候,就开始看卢梭的《忏悔录》,那时特别佩服他的勇气,不过内心在想,他一定掩盖或逃避了什么。后来看法布尔的《昆虫记》,再到梭罗的《瓦尔登湖》,都有了许多别样的想法。发自内心的记录和思考会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与内心真挚的对话,最需要勇气。
今天很忙,但写这篇文章之前确实思考了很多很多,老实讲,有过很多主题,最终都被否定,这与每个人的情绪有关。开心有开心的情绪,悲伤有悲伤的情绪,思考也有思考的情绪。2018对于我来说,是观念变化比较大的一年,或许是现实因素,以及或多或少存在对生活妥协的成分的增加,甚至还有很多次放弃,这样的情绪,其实从年底写的一篇小文可以有所感受,当然也不仅是情绪,更多还是思考吧(从未知走向未知)。
这个变化,当局者自然心里清楚,但要讲,或许还需要等待一些时间。又到了下班要说再见的时候,今天的任务先到这里吧。后续会抽空陆陆续续更新,讲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敬请期待,也诚挚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多多交流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验 +200 津贴 +230 收起 理由
沈阳第二故乡 + 100 + 100 很给力!
绿山游客 + 100 + 100 赞一个!
淘气的中年人 + 3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成长值: 9820

发表于 2021-1-13 1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举例说明,确实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3 14:28:28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5 1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自主经历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抛锚 成长值: 4795

发表于 2021-1-20 0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所未有之大变革,许多人整日紧张不安,我感觉从版主这个帖子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大变革时代确实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但也可以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
二、人要有求变的追求,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不去试试,怎么知道会没有更多适合自己的事业?
三、关键打铁还要自身硬。内因是决定因素。有人总是将自己的发展,寄希望与外部,怎么经营关系,怎么跑送攀附,这样可能管得了一时,但管不了一世。多读书学习,多长真本事、实本事,才能真正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四、正确理解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有大本事,立大追求,作为大多数普通人,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不在于钱多少、官多大,能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就是成功。楼主属于人之精英,处世之法、成功之道,可以给我们启示,但不必作为成功标准。
五、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看清楚自己的定位。现在人人手里有喇叭,舆论导向一日四季,关键对自己有数,有自己的定力。自信来源于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人云亦云,随风飘忽,除了心累,别无益处。

点评

已收录  发表于 2021-2-8 16: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7150

发表于 2021-3-19 1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恕我直言,在我们论坛能把你这篇文章读完的人肯定是个位数,太长啦,没有人有这个耐心,我之所以读下来,是因为组织者要我担认这次征文的评委。不得不说在部队当宣传干事的你,文笔确实了得,这也是我要读下来的根本原因。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是这样认为的,堪称应届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找寻饭碗的教科书。你的能耐、坚持让人佩服,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早就放弃了,随便找个铁饭碗,混日子完事。所以说,要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还是要折腾,而且要会折腾,特别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会选择,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当然你的文章也会让人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可能有一点功利成份吧,因为你这一路走来的经历等等,让我们这些操枪弄炮的老转们情何以堪啦,我们没有象你那样拿得出手的文凭、作品集、资历等等,我们什么也没有,如果说有的话,只有那个“初心”,而这个初心也在414那个时候被击得粉碎。当然你的追求美好生活与报效祖国,就象你说的“两者可以统一”,不能说不对,如果全部的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都象这样,那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会更美好,不是吗?
       你的文章里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比如“思考是我毕生所爱”,我想就是因为你乐于思考、勤于思考成就了你的人生,你说“这些微小的生命多么缺乏安全感”等等。总之我很喜欢你的文章,希望能经常看到你的文笔。
      祝你事业、工作如鱼得水,好运永远与你相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0630

发表于 2021-4-2 18: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