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改建言!中国士兵离职业化有多远? 2015-12-31 军旅时光 点击标题下「军旅时光」可快速关注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逐步完善形成科学规范的军队干部制度体系”,解放军职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士官职业化作为解放军职业化重要的一部分必须紧跟形势,促进士官队伍向职业化、精英化、正规化发展。但目前,解放军士官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士官服役制度问题 当前,解放军士官主要采取“期限制”服役制度,一旦到达规定服役期限且无法继续晋级的士官面临的只有复员。同时受编制体制影响,高级士官和新规定的士官长编制数量很少。“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大部分士官的真实想法。不少士官复员时正值“当打之年”,无奈编制有限,尽管服役热情空前高涨,但也只能选择“被动”复员。 《兵役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士官退出现役,服现役满十二年的,由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工作;士官服现役满三十年或者年满五十五周岁的,作退休安置。但就士官退役安置情况来看,安置时间较长、安置单位较差、工资待遇较低,且退休门槛太高,要想服役至退休年限基本不可能。 2、士官转业安置问题 每年数万名转业士官的安置,给军队和地方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地方人事制度改革,以及部队士官制度改革,中高级士官的比例明显增多,面临转业安置的士官也明显增多,士官转业安置难问题逐步凸显,地方安置工作显得困难重重。 亮剑侠对一个单位28名转业士官安置情况进行了调查,进入事业编制2人,进入公勤编制1人,进入企业编制5人,安置未果选择补贴方式的20人,占总数的71.4%。据了解,有些地方安置压力大,以没有编制为由,相互推诿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地方以文件规定的可以“自主择业”为由,单方面要求转业士官选择一次性买断;还有些地方以各种理由拖延安排,迫使士官转业安置工作难以推进。 再者,士官们在部队长时间与坦克、大炮、导弹等武器装备打交道,虽然有些是军事训练标兵、专业技术能手,取得了很多荣誉。但对地方来讲,这些“宝贝疙瘩”似乎“英雄无用武之地”,造成了在部队所学的知识,在地方基本用不上,学用脱节现象比较明显。这也是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接收安置的单位,看不起士官,这不会那不会,有的刚被安置进去的士官,受到歧视现象比较严重。 每年中央的军转安置会议,强调最多的是转业干部要安排好,决策层们有没有想到占解放军一定比例的士官队伍,也是社会稳定的一大潜在因素呢?!好多失业的上士以上和以前的志愿兵们,其内心真的难以平愤呀,在部队奉献了十几年,到头来连下岗工人都不如! 不少战士对干满十二年转业兴趣不大,对干到退休更是不报任何希望。有的战士甚至认为:干士官分不到好工作又干不到头,晚走不如早走,转业不如创业,有的即便达到了转业条件也选择“自谋生路”。 如果继续下去,与现行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制度不“对接”,显然不利于地方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同时,对于士官安置面临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只会越积越深。 3、士官自主就业问题 大多数作为十几年的士官,在选择自主就业或安置面前不知所措,就像是一只无头的苍蝇不知自己的何去何从?无奈之下,很多人还是把选择一次性买断作为上上之策。但是在一没有多少积蓄,二没多少社会和经商的经验,仅凭区区一点补助金真的难以为继。更何况,士官们在部队待了十几年,早就错过了学地方技术的最好时期,起步就比专业技工晚,又拿什么跟人家竞争呢?到了社会,只是说空有一身蛮力去无法发挥。 当然,看到这里,有很多人不服气,也会列举一些士官自主就业成功人士。真正成功的有多少呢,我们不能拿少数人的成功来淹没多数人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但现实中,一些媒体却往往又喜欢大尺度宣传少数自主就业成功的士官,遇到多数人面临的窘境,又避而不谈,甚至说,同样是自主就业士官,别人都能混的好,你为什么不行,只怪自己没有本事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宣传、这样的教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而又让人气愤。 当前解放军士官队伍,特别是中级士官存在的最大的想法,恐怕不是如何将军事训练搞得更好,而是转业(退伍)后怎么办的问题。 4、士官两地分居问题 以不夸张地说,现在任何一个集体都没有比部队的大龄青年,更集中的地方了,部队单身现象在近乎病态发展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使得没有一个士官愿意长期过两地分居的生活,而现在的女孩子更耐不住独守空房的寂寞(现在军婚的不稳定、离婚率高能证实这点)。 虽然士官结婚政策有所放宽,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而且,解放军士官的随军标准过高。除偏远地区的四级士官外,其他地区无法随军。这就意味着,多数士官在服役期间,家属永远无法随军。但偏远地区的士官家属,往往又不愿意随军,地理条件不适合。 我们也要为士官军嫂想一下,都是一个女人家打理着家务支撑起他们的家,这当中的辛苦与辛酸,我们可以想象的吧。而解放军内部,在分居补助上存在歧视现象。分居补助不是以分居为前提,而是以是否随军为前提。绝大多数分居士官,无法享受到分居补助。每当在新闻报纸看到长期两地分居优秀的军嫂,如何如何时,亮剑侠的内心向这些军嫂致敬,却又无不感慨。 5、士官子女教育问题 对于30岁以上的中级士官来讲,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子女的入托入学也是一大现实问题。让子女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是每个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其不会受身份所限而放弃子女的培养教育。 但让人费解的解放军户口问题,造成了子女上户口面临众多尴尬问题。解放军一入伍就要注销户口,导致子女户口只能在女方落户。在地方,一个孩子上户口一般情况有两种选择,既可以跟着母亲也可以跟着父亲。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子女就学都是根据户口的区域进行划分,所以户口与小孩今后在哪里上学有很大关系。当女方的户口所在地相对较偏,所属学区也不怎么好,就会让士官感觉自己影响了子女。有的嘴上可能不说,但是心里一定会特别的难受与无奈。 我们的决策层不停地在强调,要解决农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可是我们的士官子弟们呢?他们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吗?更何况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还是来自农村。 6、士官待遇问题 总听到一些人在说部队工资已经够高了,再涨社会矛盾会更突出等等。实际上,这是对军人职业的认识不够造成的。我敢说,无论横比还是竖比,还是横竖一起比,当前部队的士官工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一点也不高。 首先,你要知道军人拿这份工资,可是冒着时时刻刻可能付出生命的危险的。如果发生战争,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军人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值多少钱?生命是无价的,但实际上现在的军人抚恤金还没煤炭矿工高,为什么?因为是和平年代,你会这么说。但实际上,是军人一天不在,你就一天也别想过和平日子,对于老百姓是和平的日子,对于军人来说却不和平,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数千年就说过了。 其次,军人不能直接创造出商品,于是纳税人就会有税钱养着军人的感觉。实际上,不说深远的,但是换个角度想想,谁会愿意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里过白天看兵,晚上数星的日子呢?但这种日子又必须有人得去过呀。 “反正迟早是要走的。”这是部队这个士官群体经常放在口头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话就感觉有点无奈。其实亮剑侠知道,只要是来到了部队的人,大家的初衷都是热爱这里的,即使不是自己的初衷,时间久了,也会眷恋这个地方,这是一种被军旅经历深深浸注骨髓、融入血液的爱,也许现在我们因挣脱的念头太重,而忘却了这种情感,但就亮剑侠所看到的,无论是在部队继续成长,还是脱下军装的人,这种特殊的情感始终没有变过,也只有当过兵的才有这种体会。 “假如不用转业,我会留在部队一辈子,假如有一天真要离开,我会记住这里一辈子,那个我发自内心喜欢的地方。”这或许是230万军人的共同心声。 或许上述的矛盾和问题不太全面,但已经摆在这里,我们该如何解决,能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者说士官能否纳入到军官当中,通盘考虑实行职业化呢。 1、服役制度 合理延长服役时间,让想服役的士官骨干留下来。建议将以往的“期限制”服役方式改为“年龄制”与“年限制”相结合,即规定每一级别士官最高服役年龄,未达到最高服役年龄的士官可以按照原军衔继续服役。综合考虑部队工作性质与我国人体生理特点,建议下士最高服役年龄为30岁,每晋升一级军衔最高服役年龄增加5年,中士最高服役年龄为35岁,上士最高服役年龄为40岁……一级军士长最高服役年龄为60岁(或紧跟地方公务员退休年龄)。 在此基础上,每三年进行一次士官选改(达到军衔最高服役年龄的士官直接参与选改),未达到最高服役年龄的士官可以选择继续服役,达到最高服役年龄的士官必须晋升军衔或者转业复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实行淘汰制,确实做到科学选才) 同时,大幅度增加高级士官和最高服役年限的编制岗位。对于一些确实因为年龄偏大,无法胜任作战岗位的士官,可调整至其他非作战岗位,同时也可纳入军队文职人员体系。 2、退役制度 结合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及个人需求情况来看,士官转业安置难的现状很难改变。为合理有效做好士官安置工作,打消后顾之忧,建议将士官安置政策以货币化安置和退休安置政策为主,转业安置为辅的原则实行。 (参照上文)对未达到40岁的士官采取货币化的安置政策,即发放一次性大额的退役金。对于货币化安置的,也不能无情一次性地买断。除发放一次性退役金外,还应该按照本人退出现役时的工资,并按照退役年限按百分比逐年减少发放的方式进行补助。例如:满16年的第一年给予原工资的60%补助,第二年给予原工资的50%补助,第三年给予原工资的40%补助,第四年给予原工资的30%补助,第五年给予原工资的20%补助的递减方式发放,第六给予原工资的10%补助的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