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6 1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先后有四位妻子。4 ^' p# V& m- c2 o, m$ l
$ c5 s) l" ?2 b Z- u8 x
罗一秀
& {4 j9 Y, x4 w- q( G/ L( s
6 b( g$ ?7 g. P罗一秀:1907年由父母包办结婚,但毛泽东本人不接受这桩婚事,也没有与罗氏同居。毛贻昌除了把罗一秀列入族谱以外,对毛泽东的反抗并无办法。1910年春,罗氏因痢疾而病逝。- P% r [& X! x G
: B: |# q/ l7 b
1936年,毛泽东曾对斯诺提起:“我16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P* ~- A: b# J' G, y+ I6 l
( ]7 S! W8 t. T2 H( T
毛泽东虽不承认这门婚事,但对罗氏却是记着的。解放后,罗氏胞兄罗石泉写信给毛泽东,要求来京,毛泽东欣然同意。当时许多亲属想去北京,毛泽东都没有答应,但对罗石泉却破例,这或许反映了他的某种歉疚之情。2 }- G G- N9 \ Q# z# p3 ]6 p$ r3 \
& Y- ]0 J1 G' J6 q6 V, V
杨开慧
# W: q/ O% u$ |+ `$ t6 y: z8 }- P0 ]! |
杨开慧:192
2 y6 R, W$ o# a杨开慧; G6 T. f' e' \; ]
杨开慧0年结婚。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部下于1930年10月将毛泽东妻子杨开慧逮捕,后将其枪杀。! A# n7 I( C w
; f7 w8 s! p( e+ [; U2 B1 C
1957年,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问“骄杨”当何解释?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又有一次,毛岸青、邵华夫妇请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又把“骄杨”写作“杨花”,并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T" c, a3 |2 e0 x, o$ c+ R
L9 b3 F3 m6 s$ Q; n! o! S
贺子珍
9 H0 j" F! K' V; g. s _# }: b
4 X- B1 `1 \6 c6 J贺子珍:1
6 k; m: ^0 F/ ]1 E. ^贺子珍6 E' s, ]7 f$ v4 f
贺子珍928年6月结婚。[8]1937年10月,因毛泽东与史沫特莱交往过密,贺子珍负气出走苏联。[7]生有3子3女:长女乳名“金花”生于1929年,没过半个月被送给当地杨姓乡人抚养,改名杨月花;四子毛岸红乳名“毛毛”生于1932年,长征开始后交给毛泽覃,后下落不明;五子生于1933年,先天不足夭折;次女生于1935年长征途中,送给当地乡人抚养,下落不明;三女李敏生于1936年;六子俄文名“阿廖娃”,1938年生于苏联莫斯科,十个月时夭折。
' ?5 i! c9 Y7 G5 G) ?# _; k* L
( D4 w8 f5 X' c& B+ n J2 d1959年,毛泽东登上庐山。他与贺子珍的老友曾志谈话后,决定和已经分别22年的妻子见上一面。这次会面后,贺子珍对庐山格外眷恋,又先后三次上山休养。毛泽东永远忘不了贺子珍。他和身边工作人员也曾谈到他和贺子珍的关系,说自己有责任,贺子珍也有责任。他还说,感情方面的事情,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也很复杂。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发生了,发生以后怎么对待?要理智一些,忍耐一些。 N; G) T+ H ?* Q
1 g, `, v! e H' D2 u江青( g3 A$ R4 k! R# z; j+ C8 g
* ]/ P R# j" @ z9 t& c
江青:19384 k' C- [% M+ a7 t
江青与毛泽东 T+ G2 T- B f, W5 H! G& p
江青与毛泽东年秋结婚,文革时期中央文革小组及四人帮的首领。1976年秋毛泽东逝世后在怀仁堂事变中被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人逮捕,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改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13日保外就医期间自杀。生四女李讷,随母姓。
, n7 e0 I, V; o# T) E) h2 ? V1 d- D- o6 X+ n$ j- y! x+ g& @
江青能吸引毛泽东的目光,一方面是由于她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当时的延安,她的确比较出众。头发乌黑,眼睛大而有神,京戏唱得很好,在当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环境中很受欢迎。她喜欢打扮,也会打扮。她还会织毛衣、剪裁衣服,并做得漂亮而合体。因此,她的着装很讲究,总是显出娇好的身段。江青的字写得也很好,特别是楷书更为出色。也许,江青的出现,让毛泽东感到清新的同时,也让他因贺子珍出走而受伤的心得到了慰藉。
. \! j' }, y%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