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 12890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9 i8 W) @& \1 K) S
1 {# C' g, n/ x4 M- k f' \
军媒:公民应提高反间谍意识 "被策反"实质上与"当叛徒"无异
- f9 S) \1 g+ c) B
1 R3 M) x8 ^) ?1 a) L( u6 F n- G4 n4 B
. b9 I5 _1 n0 ?. ]
' b( H+ P! ?: A' |- I
9 |- e& m* o' _+ Y" X5 t1 a" w1 [
2 s3 Y5 M" P. j+ H/ z( m7 {# e
% ?& e2 t# z. Y6 Z# N! P" ]: B3 C; W
0 i6 F, t$ p' P% F" z- W; _& c/ s
" K$ R: u# p; l. {6 `$ u图为日媒报道的6名男子在华从事间谍活动被拘。& X. d1 }3 o- F
8 M( T7 n7 X/ M在25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日报道,自2010年起,中国捣毁了美国中情局一个在华间谍网络。日本媒体22日报道,6名日本男子在华从事间谍活动被拘留。请问对此有何评价?: ~( {& ^. Q3 z8 w. c% `8 `3 L) ^5 [
u1 r5 e) H4 W
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上校回应说:根据中国的法律,凡是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会依法受到惩处。而在2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中方有关部门依法对6名涉嫌在中国从事违法活动的日本公民进行审查,并根据《中日领事协定》及时通报了日本驻华相关领事机构。此外,对于有记者提到《纽约时报》报道近年有多名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线人在中国被抓获,华春莹表示,有关报道的具体情况她不了解。“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授权,对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组织、人员和行为依法开展调查和处置,有效履职尽责。”她说。2 O8 Z/ Z- _ L: _, p1 C
' I; h! N; I$ o3 Y0 |
近日,外交部与国防部均对“6名在华日本人涉嫌违法被依法审查”进行了回应。而美国媒体也宣称,近些年在中国内部的线人频频失联,或遭中国反间谍机构逮捕。这再次让境外间谍这个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1 c* ?: Y( A1 q( L
1 b) l1 t7 t* G! e4 n
实际上,每隔一段时间,有关境外间谍的消息就会见诸各大媒体,这也体现出境外间谍机构对华窃密的频繁程度。我们也多次做过相关的报道,但今天,编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道说道。9 `6 \) S$ v3 Y% b* x, x( D/ I, w& c' i
+ |' z0 \& K7 U( f■日美间谍风波引关注
+ U3 }! Y' V. O0 Q6 S
) {9 S; F! w, T" h9 \ E日本共同社(kyodo)5月22日援引日本政府有关人士透露的消息说,中国有关部门于今年3月在山东省和海南省拘留6名日本男子。报道称,被拘留的6人年龄在20到70多岁之间,他们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据日本媒体报道,这次被拘留的6名日本男性,其中3人在山东省被抓,另外3人在海南省被抓。这6人为地下勘探公司职员,疑似在中国进行间谍活动,于今年3月底相继被拘留,现仍被中国国家安全局拘留。报道称,在山东和海南,有中国海军的港口,停泊着航母和潜艇等装备,可能与此次事件存在一定的**。
' i8 ]+ \" z' |; E' h$ ?+ G
2 y% r8 q/ }: d+ ?% h几乎在日本间谍案曝光的同时,美国媒体也透露,最近美国在华间谍人员遭遇重大损失。《纽约时报》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建设的对华情报搜集人员与架构,在最近两年遭到重大损失。报道称,至少10名美国前任、现任情报官员对该报记者表示,这是几十年来相关领域中情局遭到的最惨痛失败,未来若干年内相关工作将处于基本瘫痪的状态。一部分情报人员认定,中情局内部出现了“鼹鼠”(即内奸),某个或者某些人背叛了美国。另一些人认为,可能是中情局与情报来源之间的通信渠道被监控或渗透。相关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超过2年。
( ~3 V. `( u7 J1 X& ?3 }2 W: Y2 S+ `& y: g1 g- u
* I8 J" ]. `( g4 P$ m; L# q* O
6 H. \7 n, E- ]' M x5 x
# U3 M; `* E. O图为日媒报道的6名男子在华从事间谍活动被拘。
4 \7 m* G; S! w) B* ~ # l. |) c6 h2 o" B6 f
■或许只是冰山一角9 x* G+ c4 w/ F9 R% f- O
, F7 ?4 V; K1 c# {6 G8 V有专家指出,媒体曝光的日本间谍案,只是近年来日本对华间谍活动的冰山一角。虽然日本政府一直否认向他国派遣间谍,但事实上,日本最近几年一直在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对外人力情报资源建设,利用外务省国际情报局、内阁情报调查室、公安调查厅等部门加强搜集对外情报。2015年4月,日本政府还曾提交一份成立日本版“军情六处”的建议书,提出新设一个情报机构,主管海外情报搜集。中国自然也成为日本情报搜集的重点对象之一。而日本政府的这些“努力”,从频频曝光的日本间谍案中可见一斑。
W. k# {: k4 Y 5 \: C% o9 t& W4 k8 m' I. x' v, j) ~
据报道,2005年,中国有关机构曾驱逐两名日本人,原因是他们实施未经授权的勘测活动和搜集精确到足以供军用的数据。2010年,4名日本人因在石家庄附近的一处军事基地从事间谍活动被捕。2015年5月,一名日本人因为闯入浙江东部的一处军事设施内,遭到了哨兵的扣押而被捕。同年在中朝边境,又有一名日本籍男子被捕,这名男子频繁出现在中朝边境地区,窥探军事设施机密,引起了中国安全部门的注意。最后,这名男子在丹东市被安全部门拘捕。他在接受审讯时承认,自己与日本政府有**。3 i, q& A! n4 r1 s5 n. A0 M' W0 }* l
1 L5 h5 ^& B$ C# B- I
同时,日本的间谍活动还呈现出全民化的特点。2016年7月,日本日中青年交流协会一名工作人员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在中国被捕。该男子被爆3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日中交流相关工作,在中国政界、学术界拥有广泛人脉。还有间谍在中国潜伏数十年之久,比如日台经济人协会理事长阿尾博政。对此,日本一直强调被抓的涉嫌从事间谍活动的都是“民间人士”,任何团体都可能成为间谍利用的幌子,间谍出自什么团体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社科院一名专家说,平常在与日方一些人员交流时,就能感觉到他们对中国各方面的信息很感兴趣,千方百计打听各种“内幕”。
3 L- ^/ }7 J" Z2 @ . {- G* l( ^; ?. F, u
此外,美国对华谍报行径也愈演愈烈。一些曝光的案例显示,其重点领域集中在中国的高科技军工企业等。据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国防部正抽调数百名情报工作人员,将组成新的国防秘密行动司。这个新的机构将和中情局合作,重点搜集亚洲地区的情报。/ C# D; E) c2 J
. [8 ]+ E) m7 z7 o# C) e O! d专家表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策反中方人员,窃取中国政治、军事情报和外交秘密的同时,加大对经济、科技领域的渗透力度,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对此,中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另一方面,需要每一名公民提高反间谍意识。
6 n/ J1 l2 S/ b* C# _' T# p: A. |7 g& b, E' f
1 }$ N# B, `$ z7 I+ ]
* @1 q& [' g- q/ Y% Z8 j+ R0 K资料图:2016年4月15日是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北京联合举行贯彻实施国家安全法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出席座谈会。(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 J/ w2 B6 M# h# P 0 r: V4 M2 t7 v
■完善立法
0 j( w6 p. }, g5 v
- `0 {; ~% _- Y/ H. @/ e目前中国已有多部管理国家机密和安全的法律,近些年更是在不断完善。其中包括2014年通过的旨在加强国家安全和协助建立综合性国家安全体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2015年通过的旨在使所有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可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6年通过的旨在应对黑客攻击和恐怖主义威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不过,还缺少一部总体、全面的相关法律。今年5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公布立法工作计划。5月16日,全国人大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国家情报法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展开为期20天的意见征集,称将在6月审议多部法律,其中就包括国家情报法的立法。 D0 _& D5 E7 Y$ a0 g5 t
1 Y5 k: x. c4 ]9 i4 W" b! m, U
■增强普通民众的保密意识5 l. N+ i- z4 j! Y
* |; d8 T) P+ ^/ D5 y/ V. m日本情报搜集都带有全民性质,中国反间谍工作也要发动广大群众。专家表示,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够提高警惕,通过“一张照片”“一段信息”等,及时察觉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窃密、卖密信息,就可以极大地避免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前段时间北京市发布的《公民举报间谍行为线索奖励办法》就**了制度层面创新,有利于发动群众参与到反间谍斗争中去。( q e0 U& F$ e' k" \8 b& H
9 }9 z1 k- @/ x! N4 m
据媒体报道,近几年被策反为间谍的除了军内高官、军工技术员、学者、公司职员,还包括了学生、务工人员等等,策反对象从“高富帅”到“草根”普遍撒网。很显然,间谍距离普通人并不遥远,反间谍工作需要更多人参与!
+ L0 ~+ m1 Z( [) O0 P/ E- E
8 m2 W# c. H% j1 K; y% [3 t) s: O要想反间谍,就要先摸清间谍们的“套路”。那么,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寻找人员策反时都用哪些手段呢?
: o9 `* }4 ?( v4 C5 ^, ]
1 O' ^/ x% a- Y# \/ g1、金钱收买,物质引诱:常利用某些人贪图享乐、贪财图利的弱点,以金钱和物质为诱饵,进行感情笼络,然后伺机进行策反。
6 S& y0 r6 U% X$ B" M( I( l7 K9 }
5 j5 B! ^, ]1 o0 r$ M2、**勾引,威逼就范:采取色相引诱、假关怀、抓把柄、设陷阱等手段,打开某些人意志上的缺口,使他们成为俘虏,甘愿为其服务。
: t" N+ S2 \9 a
' p) c" c# ?, _
" u2 q6 R0 @9 E2 m( ?. {4 o
# v$ O$ a1 Q/ _# ~# v* V' K1 P3、攀拉老乡,感情拉拢:利用老乡观念和“哥们儿”义气,认老乡、交“朋友”、给钱交心,取得信任,伺机进行策反和情报活动。9 F* f r* ]& N; {
: K$ e0 I5 A# `4、帮助出国,资助留学:以帮助办理出国手续,给军内人员子女**经济担保为诱饵,培植亲信,进行策反活动。
- S. s) W1 a1 j* \. I9 [
$ W1 a2 M4 e. W8 t1 R' P5、网上物色,步步为营:很多境外间谍专门泡在大陆涉军、涉政的聊天室,重点寻找有军队、政府背景的网民,评估他们接触机密信息的可能性,从中物色人员。1 z$ X' [: G+ d
/ l0 u* F. K+ P4 S$ }9 k' S
6、激将法:通过发布诸如“某某装备落后不堪一击”“外军用多长时间就可以消灭某某部队”等消息,激起军事网友的反击热情,从反击中获取相关情报信息。" T1 P, L$ U+ Q" x2 ~0 K6 S Y
& u5 A2 Z/ e- ?2 g I……
3 h1 p! ]% Q3 P/ E& G) k, Z
* f7 m% V0 ` ^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防策反、防泄露”这个问题了。
& b6 d" I2 Q j9 h4 Y" X4 J. ]
, q! h! r; B5 `2 q, A3 N1、树立责任意识、法律常识:首先,我们要知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保密”已经不是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专利了,它早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 i0 l8 g' v3 X2 N! E 1 D- c# D) q0 M
2、管住自己的手指,防止“网络泄密”:网络泄密的一种情况就是——你被策反了,这是属于主动泄密,可是你知道吗?有时你就算没被策反,也会无意之间泄露国家的秘密。一种是超级军事发烧友,为了炫耀自己的军事“功底”,知无不言,想通过“爆料”吸引人气,千方百计地搜索各种信息,甚至不辞辛苦进行现场勘查,拍摄一些“猛图”,无形中为海外情报机构**了便利。另一种是有关涉密人员用携带机密,但却没有保密能力的电脑上网。他们有的是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重要科研项目的学者,有的是政府高层决策部门经常咨询的专家,但他们的网络保密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人图工作方便,很多机密文件都存在常常上网的电脑里,几乎等于向境外情报机关敞开泄密之门。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己可能泄露的情报的价值和可能对国家造成的危害,做到“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7 h: s! Q D9 ~, n7 ^# G- {
, \% _: [$ j- r* |; F9 X+ l* D
3、管住自己的嘴巴,否则真容易酿悲剧:鉴于间谍们除了“策反”以外,还有其他的套取情报的方法,如果你知道或者分析出了某些涉密的东西,请一定要谨记“祸从口出”这句话,也许当你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你的独到见解时,“有心人”正坐在你身边。, h* a# J" h, |* b, I5 G
( V8 y* `% A( n" V# ]4、做人须知耻,苟且必遭灾:
p9 ^# N% ]1 t5 G8 @7 Z, [" X' _# [ ) B4 E r$ f, y- P' Z
我们是中国人,应该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气节,“被策反”实质上与“当叛徒”无异。对于境外间谍来说,“被策反者”只是他们的工具,一旦出事,他们会逃得无影无踪,而那些“被策反者”,却难逃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所以,境外间谍不是任何人的“财神”或“知心好友”,相反,他只可能是“灾星”。2 N* N! X7 ^# p1 {, |/ T- `! E
# [/ r9 a8 Z" D# D7 t, i
间谍活动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每名公民都应提高反间谍意识
' M, {) G% ?! O" X, H( H6 Q$ G4 r! X0 {4 H. P% G
9 s- N$ m* z; f0 ]2 e
$ ~ [- h" b, U
2 j7 ?5 A) \. s9 T* j' e
, I2 }- Z8 p% G6 W
' r( x+ ?; M( q+ X8 K6 i
) g5 D) S/ D% f: A6 C( }) C)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