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78岁工程院院士坐高铁成“网红” 自称有点发愁(转)
' q5 B- { e' z% S. _) b2 Z- {& b7 ^5 B现年78岁的刘先林现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他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_6 {+ `: r% f, f; s8 _9 `; a: c
% P+ ]! u8 k% ]% ~7 t& M14日,在媒体的追问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个简短声明。声明中介绍了刘先林和研究团队乘高铁,并在车上工作的原委,同时替刘先林院士婉拒了媒体的采访。一位78岁的古稀老人为何还在奔波的旅途中工作?拥有院士头衔和诸多荣誉,刘先林的衣着为何如此简朴?他投入了毕生精力仍坚持的科学,研究的是什么?昨日,新京报记者独家对话刘先林,回应公众关注,同时这位“扫地僧”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
3 r& g# K: @% c
9 y- l [, u* c5 P一周出差一次 常日行千里
$ p# {0 c' q& m4 E+ O& A. f7 K; D( m/ \+ t; u2 }/ w
新京报:在火车上修改PPT被网友拍照是什么情况?你当时知道吗?9 i: V# j5 q4 q; B6 F O: U
1 q; f3 J$ w! O& n
刘先林:那天我们团队去郑州参加项目交流,当天团队里的3人一起回京。因为14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召开的科技成果发布与应用交流大会,我要做主题报告,但当时还差1/3的工作量没有完成,就打印了ppt,在火车上修改。我当时不知道有人拍了照片。13日晚上,有同事和我说,你变成网红了,我有点发愁,后来他们安慰我说,很快就会过去的。! \- _1 G4 H$ S. N; @5 J
5 s- t o6 J0 o% u7 o& F$ ?
新京报:听说你在火车上工作是常态。很多人在火车上,都是很放松的,为何刘老经常在火车上工作?# [' Q+ b1 U2 ^ |5 Y K# h
+ M; t) j/ w' ]% d- Z4 V刘先林:因为忙不过来。国家测绘局系统23年没有选上院士,只有我一个院士。国家测绘局、各协会,还有一些重点实验室的工作都要兼顾一下,另外还要搞科研,时间就显得不够用。相比来说,车上、飞机上时间比较富余。* Y$ I9 U O* U. J
; O" y. S# j) g新京报:你团队的人说你“日行千里”“永不停歇”,这个年纪还在四处奔波?1 _3 @2 x; k' h/ s3 U9 w) _) V3 G
7 p1 s2 E) ]; ~3 E/ X3 a e
刘先林:现在尽量减少,基本一个星期出差一次,比以前少多了。基本当天去,当天回。1 i4 ]+ {" ?8 r8 X% X
. r0 n! X8 U; t a1 d
新京报:这个频率对你这个年纪来说,好像也挺高的?
4 Q' i8 J# p/ m# l9 L
8 ~5 }$ T2 X" y" @% }刘先林:过去更高。主要是不好拒绝人家,到处开会,做报告、鉴定、评审,这些事太多。我们工程院学部有一个院士也是不停出差,所以最近病倒了,可能也是太累了。9 }2 \) e' e, _
7 x7 \5 \* r' w9 r
如果有可能80岁退休
1 d1 {* T% _. A% `
3 Y: f: T% N6 W' @& x$ |新京报:你科研团队的人说,你对人从不会说不,不会拒绝别人,所以特别忙?
- w* o, Y1 o0 L( P* T3 X3 J7 E. U0 \/ R7 o0 G
刘先林:现在也开始说不了。尽量减少去外地出差,不过他们就把会挪到北京来开,那我就不能拒绝了。
. n4 [8 v) w; z4 Z; X3 Q6 V& @
9 q, X7 s- S" t新京报:你现在承担哪些工作?你今年已78岁了,怎么还让自己这么忙?
! g. y6 A; y: s4 T
+ I) t- m( }. H/ ^. H刘先林:我现在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测绘局几个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另外,也在做一些科研,目前主要在做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这可能是我退休前推的最后一个科研项目了,做了近十年,已经生产销售20多套,进入推广阶段。另外在全国还有12个院士工作站,每个站都有具体的任务,我负责给他们出主意。! Q0 N+ K3 {2 c {
/ S6 ~. h! S& o( i- U! N新京报: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 d# I- W3 F: \2 v
3 F4 }0 Q- a' Y' l8 h* f5 L刘先林:不是说院士不过80吗,如果是的话,应该快了。
( Q0 M, R3 x/ C4 G* B3 W8 H6 q' W5 |+ t! H. m$ Z
在高校兼职 近十年未取工资
7 n% l( Y {7 {- x/ X- S. J0 G- M& e* J! k0 w* y- k4 h6 F c
新京报:你在火车上穿的鞋子已很旧了,衣着也很朴素,有网友直呼“又见扫地僧”,对此,你怎么看?$ y7 I5 g& C- O) x$ b; x/ s) ]
& {( A, e* K0 E3 _: S5 _0 {刘先林:我不明白什么是“扫地僧”。因为是到地方去争取项目,我专门穿了件衬衫,平时都穿T恤,就是鞋子有点脏而已,也是很正式的。
' |2 K/ a$ `4 k, T6 y( h+ J6 T9 D9 _5 f, L7 p7 E
新京报:据了解,你的收入并不低,平时吃穿住用是否很低调朴素?5 I/ M3 ~4 F2 W$ Y; i! ]6 q( M
9 G: R M6 @6 G c2 x( w6 F( x
刘先林:也没有。平时衣服由子女和老伴给买,应该不会太差吧。这双鞋是穿了两三年了,我下次买双锃亮锃亮的。
0 u3 c6 S- e$ ]: m4 d2 d. u9 e- N
: D: L7 h; x" [/ K$ o6 ]+ D新京报:听说你不愿意在买东西上花时间?
' S# x' M/ \7 P. X# a+ ~9 r. d9 m* A
刘先林:如果自己去商场,第一眼看见什么,就买什么,大小合适就行,不愿意在这上花时间,是不是男性都这样?我倾向于自动化比较高的东西,电器商场我常去逛,买各种电器、砂锅、电饭煲。我最近买了一种捷赛锅,把主料、调味料放进去,5秒钟就做一个菜,节省时间。现在我最拿手的是酱烧茄子和萝卜丝。
7 @# ^9 S$ h5 e3 q2 K! P, ]; b5 d& i1 @8 j
新京报:有同事说看见你的衣服经常正反两面穿?为什么?
; s) m2 M8 Q U1 n
! ~" Y9 _2 D N刘先林:可能有时不太注意。我穿衣服图一个简单,一般只穿一件,不喜欢层层叠叠。我每天看温度,根据温度决定今天穿什么厚度的衣服。盖被子也是这样,各种薄厚的被子我都准备着。
5 n' I6 Z2 g7 Z* T2 @. A7 i8 q8 ~. T& p' W, m7 m: Q$ O4 q/ W6 I
; m, u) Q+ z+ H0 ]2 G u" y/ V- W% G
刘先林 1939年4月19日生,河北省无极县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数十年以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 受访者供图$ i& P: ^: P7 w* v
新京报:可否下你的金钱和消费观?# K. z" J9 S; a0 u& H7 u1 N
( {% t" A# [3 H m3 o3 p" y r8 ?刘先林:我觉得钱多了也没什么用。反正也不缺钱,不太看重钱。从2007年开始,我在几个大学的兼职费都留在了大学。
! j6 i6 J2 T+ J5 `# G$ P. k" S: q9 p
新京报:这得有多少钱?
& D) K9 P8 I1 e# O8 E- t2 ]
6 L" S- [$ S. H0 H% j刘先林:大概每所大学每月1万块的水平。
" `& u$ G! x2 M( Y
# T. K' x$ U" r, P& [新京报:那几个大学,每年就是几十万。大学拿这笔钱用作什么,你知道吗?
. ~: Q; B& G! G9 }, |
% u7 q9 e, U, c# w4 q刘先林:大部分用作学生奖学金或者先进教师的补贴。
! s% _$ q1 o- L( ~, ?( E Y( C, O7 q, C& q$ _& s
“保送院士”很少写论文
# d: l, J- p8 J' o, P5 w$ n+ m5 V, K( z# W
新京报:媒体报道,你在科研经费上也很节俭,用很少的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这是如何做到的?
( Y3 U; g4 @% }7 U8 e v
6 z* f8 h( z/ Y8 z0 `, P刘先林:科研经费我用的都很少。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解析测图仪项目用了83万;第二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JX4A-DPS项目只用了35万。
' _9 d! ?' p# V
+ I0 p9 ?" d( W0 X我的秘诀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第一个科技进步奖的科研项目,国家测绘局几乎把全年的科研经费都给了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我们研发的产品JX3量产后,占领国内市场90%。价格比国外便宜8倍。国外一套设备35万美元,我们的35万人民币。- I2 E# N" }1 V; N9 [- V- Y1 k
$ |! I M }2 T3 z) K
另外一个秘诀是自己往里添钱。这个主要是现在的科研项目,把个人的钱投进去。申请经费审核太慢,但我很着急,有时需要买东西,我就把卡给他们,让他们赶紧去买。
3 H$ \5 Q1 c& k1 g, ], Q7 S; O) y8 \3 n
新京报:你是中国工程院的第一批院士,但是你却笑称自己是“保送院士”,是怎么回事?3 [1 G+ Q. c, ^* S
. j+ W5 b) T* H6 K& F: |* [
刘先林:当初院士评选时,不需要申报,也不用第一、第二轮评选,也不看论文数量。首批院士,就是每个单位上报“系统科技尖兵”,相当于单位“保送”。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我可能根本评不上。
( z3 g% x* z+ f
3 v, O& U# S; a9 Y9 ^. C新京报:听说你几乎不写论文,也不太注重申专利。为什么?
, Z0 Y) l, g' k0 F1 `
: x4 E0 I0 G U" w刘先林:可能一共就写了八九篇。我们干的都是实事,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去搞研发,写论文要是把自己的一些技术诀窍泄露给竞争对手怎么办?
5 g$ o+ M9 Z0 h" r6 P2 q: ~0 A1 B
申请专利很浪费时间,一个大课题做下来,可以申请几十个、上百个专利,还需要经费支持。现在科技进步非常快,一些专利可能很快就被取代,没意义。除非有硬指标要写,我才会让学生去写几个。" E- o& L6 `7 L7 |9 E0 J' M: |
* U9 X" E8 Q; C
新京报:如何看待这次“意外走红”?是不是也带来了一些小烦恼,比如媒体追着要访问你?- H, P3 v1 I% K# a8 I! J# |
5 z1 `) `5 l; ]6 Q
刘先林:我想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对于这个,我有点烦恼,也尽量回避。记得2006年有一轮宣传,20多家媒体记者扑在我们单位边上,花了我2天时间。我不想引起过多关注,也不想耽误时间。
/ y& C$ k+ @7 H5 U& v
* i% Q! _; ~! t3 R' O9 w新京报记者 王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