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锦鲤妖 于 2020-2-19 21:30 编辑 6 S5 ^* S* F* ?$ z5 g/ {
2 |! _% s. w. \, b-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 h- ^3 q0 v, `( x0 ]# \1 h! a1 L/ P0 \7 c
梁衡 G" M- [) I; S* `* W
! Q$ {' G6 Z& A- |4 ~3 v
% k( J2 W% f" w. J: t4 e4 r1 L5 N' l; R; P/ @/ ]* k4 X& a+ J: U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 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4 G! |2 o2 w# d* Z Y- g
% u: Y# `7 p- ^封建皇帝作为最大的私有者,总是以天下为私。道光在禁烟问题上本来就犹豫,大臣中也分两派。我推想,是林则徐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狠狠地击中了他的私心。他感到天下难保,所以就鞭打快牛,顺手给了林一个禁烟钦差,林眼见国危民弱,就赴重任,表示“若**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他太天真,不知道自己“回不回”,鸦 片“绝不绝”,不是他说了算,还得听皇上的。果然他上任只有一年半,1840年9月,就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再“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惟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 & E) l+ Z6 T/ `6 b, M
- Q* v, b; B z! E! @% r
但是,自从林则徐开始西行就罪,随着离朝廷渐行渐远,朝中那股阴冷之气也就渐趋淡弱,而民间和中下层官吏对他的热情却渐渐高涨。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是当年的林则徐没有想到,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惊喜。 ! f9 C" R/ [9 Q( k" h9 m4 p% g( M, G5 G
& |$ Y2 V8 O0 {/ n
林则徐在广东和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懑。他们不管皇帝**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为林则徐送靴,送伞,送香炉、明镜,还送来了52面颂牌,痛痛快快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河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洗礼。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都想尽力为他做一点事,以减轻他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1842年8月21日,林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山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到离县三十一里外的驿站恭迎,林则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被安排得无微不至。进入新疆哈密,办事大臣率文武官员到行馆拜见林,又送坐骑一匹。到乌鲁木齐,地方官员不但热情接待,还专门为他雇了大车五辆、太平车一辆、轿车两辆。1842年12月11日,经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过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 L1 `; R% T$ F. u2 Q" g7 c9 _
+ e0 J& S: b$ ^( c# C% x) ]) R0 `- i' D1 B% m( z8 o# U: Q9 d6 f
3 h# o4 h, M6 W: `& @% g* Z/ d
# {5 g! E! u: \: v
. }! o M' e/ d; e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从现存的资料看,我们知道林则徐虽有民众呵护,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年老体弱,路途颠簸,林一过西安就脾痛,鼻流血不止。当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取道果子沟进伊犁时,大雪漫天而落,脚下是厚厚的坚冰,无法骑马坐车,只好徒步,趟雪而行。陪他进疆的两个儿子,于两旁搀扶老爹,心痛得泪流满面,低跪于地上对天祷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还,孩儿愿赤脚趟过此沟。林则徐到伊犁后,“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历史上许多朝臣就是这样死在被发配之地,这本来也是皇帝的目的之一。林则徐感到一个无形的黑影向他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深觉时光可惜,暮景可伤!”“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他是以心力来抵抗身病啊。
( t6 l" }: l7 J7 H+ P1 V
# N7 g4 Q2 V# }: {' H8 S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林是一步一回头离开中原的。当他走到酒泉时,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他赋诗感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本来封建社会一切有为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为国家民族做一点事,这是有为臣子的最大愿望,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现在剥夺了这个愿望就是剥夺了他们的生命,虎落平川,马放南山,让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 ' a" z+ _( @* @' E5 Z& l
* h! [0 X. I; v3 j
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实在是天设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场所。你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不见人,不见村,不见市。这种空虚与寂寞,与把你关在牢中目徒四壁,没有根本区别。马克思说,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你推到大漠戈壁里,一下子割断你的所有关系,你还是人吗?呜呼,人将不人!特别是对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一个曾经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 3 M' m! F1 M9 N; I. |! L) Y# S" o
! f$ o; p( \# u4 e6 L腊雪频添鬓影皤,春醪暂借病颜酡。
( b$ ?- D- K7 c) ?
2 V# e% x8 B0 f4 X三年飘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去已多。 / G7 f A* O+ s- F
0 ~$ K* L+ I, M新韶明日逐人来,迁客何时结伴回?
3 a- o3 u q; B) c7 {" V8 Q" b
: G& X8 h) P( X1 J- o- T1 K* d; b9 A- A空有灯光照虚耗,竟无神诀卖痴呆。 5 {& [) b, X) g ]4 _
! z' {$ v+ k/ @+ [(《除夕书怀》) 8 a& i9 i }0 S+ W
X- s8 w. ]; N2 j他一人这样过除夕。 1 L$ d7 P) }! d
; N- p- a7 e V$ j7 ^: I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
' C; _" h8 y) N+ Z# _' \
& w- A2 ^) j) r7 i: R. p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
' V6 k- }+ M1 A( J( N1 {/ g
) t' j/ F: N7 ^ ?. `(《中秋感怀》)
/ b* ], q$ Z) Z9 |' w* O0 y/ A$ c2 K$ }( J% _( {9 M
他一个人这样过中秋。
$ g% q9 i+ ~8 F
/ |) f( o5 }7 e0 |. w: w' b/ g9 W谪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廿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未。 , l9 ~7 J5 Z2 ~- s5 _
/ @! k* _ w9 |7 E, Q' q) o7 a# s8 v(《金缕曲?春暮看花》) ! F" I* s/ B# l: _
5 Y4 I6 e' r9 \6 P: t: S; U
; B) T% V. K( M) o
# h& w) a2 W4 R; j' w8 D当权者实在聪明,他就是只要让你在这个环境里无事可做,消磨掉理想意志,不管你怎样地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劈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得干干净净,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任你是怎样的人杰,在这里也要成为常人、庸人,失魂落魄。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标点的人物。禁烟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响,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做无奈的抗争,而他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兔未死而狗先烹,鸟未尽而弓先藏。“何日穹庐能解脱,宝刀盼上短辕车。”他是一个被捆绑悬于壁上的壮士,心急如焚,而无可用力。
, `7 c6 r3 g1 I1 w2 n) h+ {1 M9 J/ W& ~
: i; `9 A" |' [" e9 U0 R/ b- ~5 F& \# u* h; L; V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他写信说,“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他明确表示,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平。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1 H* K) R/ e( H/ ?
, g( P+ `4 k' ~; N& s& ]: B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二十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一百二十三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闷郁杀死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 ~: b! D+ ^: G" E" [
1 w, `( r* Q* }( `4 H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北疆虽僻远,但雨量较多,农业尚可。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也算是“钦差”吧,但这与当年南下禁烟已完全不同。这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工作,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9 ]4 ?8 D0 O% E4 a" S8 h+ |2 [* \
* P: m# _ V8 @7 o6 x/ X& M, c
$ ]* s: P+ I( h6 S'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分外”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当地汉、维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汉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畛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廷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与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 l( T! Z/ `* [, C6 \
* h1 C8 {0 Q4 T$ f0 O" z0 t
一百多年后,我又来细细寻觅林公的踪迹。当年的惠远城早己毁于沙俄的入侵,在惠远城里我提出一定要谒拜一下当年先生住的城南东二巷故居。陪同说,原城已无存,现在这个城是清1882年,比原城后撤了七公里重建的。这没有关系,我追寻的是那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空的民族魂,至于其载体为何无关本质。我小心地迈进那条小巷,小院短墙,瓜棚豆蔓。旧时林公堂前燕,依然展翅迎远客。我不甘心,又驱车南行去寻找那个旧城。穿过一个村镇,沿着参天的白杨再过一条河渠,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旁留有一堵土墙,这就是古惠远城。夕阳下沉重的黄土划开浩浩绿海,如一条大堤直伸到天际。我感到了林公的魂灵充盈天地,贯穿古今。
( y7 Z$ k# J2 v, e8 N* O; L; R- [$ h7 w9 F- {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的—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 `$ `( d6 f8 s- \- Z" D J
7 n' x& Z- g7 J5 N9 D; f( t8 g! i7 J+ o% k.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