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9-5 13: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身立命,既是身为一个成年人最关心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成年人能够成为成年人的重要基础。而要安身立命,就离不开房子。% R) [) S# {( i4 v- V
! M! s s7 E3 F0 z*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部队的住房是不成问题的,什么单位缺房子部队也不缺。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兵可以像流水一般来来往往,营房却是铁打的,至少应该是铁打的能解决的。7 u7 t) o. K r1 i0 f% M# b
2 w( d2 z7 y, ?& S: i8 Z5 U) Q然而众所周知,房改之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部队的住房已经成为一个**难问题。近段时间更有新闻,驻苏某部队的营房科长,将已转业的原营房科长告上法庭,要求其腾空72.6平方米的公寓房,将军官住房问题,特别是“缺房”、“清房”的问题凸显在公众面前。, \' |7 s- r: B- r9 T
/ V$ ]* v% z* s, N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是没有什么高招。群众倒是有不少点子,比如一手房补货币化和公积金并轨,一手统建房加公寓房保障,但同样解决不了北京一套房子动辄上千万的问题所以也只能望“房”兴叹、望“策”兴叹。不过我却不由得回忆起曾经经历过的种种解决“缺房”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模式,有些挺有意思,也许从中能够找出这个**难问题的答案。
7 r4 T7 t) b, Z3 y; b9 c$ _9 D5 J R: y, F5 s7 ^8 ~' k- X3 o. ^
模式一:把问题交给时间,拖着拖着自然就解决了。' v1 S" j2 w" F, j
" x: M; O& V7 O+ j( t" A; G9 A我刚调入团机关时,适逢百万大裁军,两个团**一个团,机关多了很多编余的干部。人是编余了,房还得给住啊。当时的结果就是,整整一批新调入团里的干部没有公寓房可住。
2 z {( N0 M; U0 l8 l1 r
) v. X) f3 H- `( d团长、政委召集机关研究了很多次。把老同志们清走吧,他们的编制还在团里,已经在成长进步上吃亏了,实在下不去手。再盖新房子吧,申请、建设的周期那么长,基本不可能在本届解决。**新政策吧,团一级的权力太小、财力太少,其实也没有什么真办法。
* u- m& X: j; r1 v a& [( k5 P* k0 Y" i! J* q5 s
于是,关于新进干部的公寓房问题,就在一次次的专题研究中不断地拖了下来。我当时比较幸运,因为作训部门有个战备资料室,把图库和器材库挤一挤,把床铺和指挥旗靠一靠,给自己搭出一个临时的小窝来。& I! y% ^7 H" c: D7 K m/ r
- t4 ^% `& E0 M' \3 l
其他各部门的新同志也都采取了不是办法的办法,或者在广播室挂单,或者在会议室暂住,或者到器材库看房,最难的一个,给已经确定转业的老同志交点租金,居然都住了下来。
- o4 f- L: r- L( G, y& b4 h( \
$ _4 ]* H5 k) R8 j再后来,我调到师机关之后,听说原本是给自己临时准备的栖身之所,成了作训股新入人员的中转站,据说一直坚持了很多年,直到又一次军改把老团队也给改没了。
$ O! u* S- L. a0 h
0 S! Q9 Q* o% A# w9 w8 o8 y时间会冲淡一切,时间也能解决很多难题。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时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带给遇到问题的人的,是无尽的苦痛和辛酸的回忆!/ @0 C6 O5 o9 a5 C' }- `9 |6 \ n
! [ O( p0 {7 j$ @5 O4 v& ~6 S) H模式二: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 p9 u' b8 L( V8 N( j2 A) o0 U5 Z4 v0 e# n
师机关的驻地在市区,公寓房的价值自然也非团机关所能比了。有了团里的经验,到师里帮助工作时,我很自觉很主动地到战备图库安了家,没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2 }# ]2 x3 @ M6 a( p6 T
! n8 ~9 u+ U X+ x n! M" q' e
添麻烦的是调到炮指部的两位哥们。没办法,在老野呆过的人都知道,炮指部虽然级别比别的科高一级,但与作训、军务、通信等部门相比,能掌握的资源、控制的房源相对有限,实在没有能力给新进干部提供住房。# Q) S0 w1 [) L) U/ i7 r5 Q+ ~7 t
% f: }7 D. {7 H& h
这两位兄弟好不容易调到师里,正处于而立之年,已开始谈恋爱,又等着要结婚,自然把尽快拿到公寓房当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找炮指部主任、找分管副参谋长、找参谋长,直到找到师长、政委。 H' Y9 h7 J3 f0 `
6 A# G3 @; P! m6 R* y
师里又开了好几次关于分房的会议,研究的最终结果是:短期之内想解决住房是不太容易的,把住在公寓房里的老同志赶出去,既无理、又无情,实在下不了手。* q* T- h. d7 v9 r+ a
0 i4 ~" P2 c% O1 q' ?7 M* l3 M过了一个月,两位坚持要公寓房的哥们被退回原单位,理由是**期不合格。参谋长的要求是:以后各部门再调干部,首先要考虑不需要解决公寓房的!) s& W! n( F. T g
4 C9 b M5 e8 ^" q! b4 p1 d
模式三:把问题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去解决问题。
3 O2 ~) i' z5 ^* s8 X: T
2 Q, ^1 i" l5 w! y% v有房的单位往往相似,无房的单位各有各的不同。师机关的房子原本就很紧张,不期而至的地方房改,让原本勉强维持的公寓房保障体系直接崩溃了。恐怕大多数人对缺房的印象,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4 {/ B% w' k3 D' ~
& g2 p* v6 j/ M" H原本,转业干部到地方单位报到拿到房子后,很快就会腾空房子。但房改后,地方单位不再分配房子了,部队的公积金又拿不到,于是只能继续住在原有的公寓房里。
( P* x r& c6 P6 E U9 A& i2 u3 `. s1 c; \* M
老同志走不了,新同志就住不进去。很快,图库、器材库、资料库,以及会议室、资料室、放映室等等,能暂时安排人住的地方几乎都安排人住了,甚至到了影响单位正常工作的程度了。
6 x6 E8 M* S/ {; I& Z# `7 `4 U" A! b7 d
师里不出意外地又开会了。开会之后的结论是:老同志不退房,是造成新同志没有房住的主要原因。解决方法:让缺房的新同志去找占房的老同志。并明确:谁拿到房归谁住。
1 ]7 ]9 m+ N9 i6 d* \; A/ n2 [: }( N* }7 {
单位公寓房区因此上演了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感人落泪的悲喜剧,有出钱租的,有请人劝的,有求人走的,还有直接占的,师部附近的小店生意瞬间红火,师部卫生队的任务也突然加重,占房、要房、清房、租房等等方式都被发明出来。% V( k0 c/ a/ I. k) i Q3 m
2 V9 r7 s% Q3 ?% p, G) p" Q' r
十多年过去了,有人将这种骚操作总结为“发动群众斗群众”,还有很多人认为,因为师里该担当的不担当,造成官兵对单位的感情、同事战友的感情,在那一次的抢房大战中,全部消耗殆尽了,从此之后,不要再提什么情怀,也别说什么大局。
+ ] v( O3 j# p `; a6 J, `6 O( l* u, `: R( J
模式四:上诉到法院、**到单位,把问题交给没责任解决的人。
. D5 |$ }# S; c9 M) O
7 R* N% K, ^( k6 q# }经济学上有一种交易链理论,讲的是交易链越长,该交易对经济的拉动量就越大,能腾挪操作的空间也越大。
+ ~: N- u/ a7 j7 T% L G( Y* O7 E( G, b% [% F
新世纪新阶段之后,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报新闻,特别是军营引入社会化保障后,再靠传统的断水断电、断网断路等等方法不仅难以获得成果(不过也不一定,据说最近断水断电这种操作又被人捡起来了,闹得满城风雨),往往还会引来供水供电等部门的声讨,也越来越难以在“清房”中发挥作用了。* Z$ F( f E b; l; g
" Z5 h. e& U+ N( i勇于开拓、敢于改革的有关部门,又做出了大胆创新。他们或告到法院、或找到军转干部的新单位,想运用国家法律的力量、通过地方组织的力量来逼着住在公寓房的干部们屈服。5 P' g6 b3 s2 y& z& A- \- v! x. V
" ~# v! V% i `$ M0 X) z
记得以前部队是很护犊子的,也是很要脸面的,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立足自己解决。而今,把原本应该是由单位解决的问题告上法院、找到地方政府部门,说明“清房”工作的确复杂困难,也反映了新一代部队领导班子在“尊重法律”、“依靠组织”方面的新思维新举措。
! r( S* q8 r c) F# W& ` O% L" o4 e2 k$ q: C* s
至于这种举措是进步了呢?还是**了呢?是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除了丢脸坏形象没什么大用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 C" Q4 l2 Y0 G! T) F( ^ r, _/ M; o; Q
模式五:当仁不让、到此为止,统合资源彻底解决问题。
$ n* t( F5 C, S: \+ }/ Z
7 z) x) ^7 @; i: g实践已经证明,实践并且还将反复证明,很多问题之所以成其为**难问题,很大原因就在于原本应该解决问题的人不想、不敢、不愿或者不真的去解决问题,而是采取推、拖、压、转、瞒等等方式,把问题越埋越深,越搞越大。
; R% ]9 n6 B, l2 b5 p3 t
1 e. Z1 d0 w1 j, A c回到模式三的那个师机关,当大家都以为师机关公寓房的保障已陷入僵局、永远也无法解决时,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了。师长、政委在党委会上明确表态:一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 i3 w4 x$ A- P
$ J/ z% F& c4 [会后,师常委都行动起来,师长、政委到市委、市政府请求赞助,政治部主任深入到每家每户摸清情况,后勤部长在师部驻地附近勘察、梳理房产,全体师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们都和附近的其他部队搞好关系。! i- L N0 I% V7 k
. ]: {: k" I! i5 {: x那年年底,师机关新的公寓房就开建了,地点在原来有名无实的机关菜地,经费一多半来自市政府的慰问、一部分来自师里的生产经营收入、一部分来自家底,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无房机关干部的自筹。结果第二年,全体师机关干部都住上了达标的公寓房,全师工作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0 ]& S& F5 f! s8 ]; J7 Y X: `6 [
" ^ N* \5 D: d0 J" R" g' A& z* c据说,由于违反当时总后财务部关于经费使用、营房部关于公寓房建设的有关规定,师长、政委各背了一个处分,师党委在集团军年终总结大会上被通报批评。然而两年后,两位师领导都走上了军职领导的岗位,师机关全体人员对他们的崇敬和感谢从那时一直持续到今!
- Q* w. Q8 j; ~0 L$ R: u* B+ X9 A) V* z7 T
记得有次参加某部组织的部队建设历史遗留问题攻关协调会,会上某业务部门领导在研究解决问题时,反复强调上级的规定、明确标准以及应走的程序。主持会议的首长拍案而起:“开这个协调会,解决的就是按一般规定、正常程序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只讲程序、规定,还开这个会干什么!”那次,是见过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多的一次会。% y4 }/ w- [0 [
" y, }4 S7 e% w( s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解决不了问题的解决模式,最终的结果不过是用更大的代价、更多的问题、更难以承受的结果,来获得暂时的摆平而已。在问题面前,拍板的人有没有公心、有没有担当,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