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清明前几日,侄子来我家,给我带来一包刚摘的榆钱。他说,现在村里几乎没什么榆树了,就这一点儿,还是在**队部近处一家院子里,仅存的一棵榆树上摘下的。这棵树每年结的榆钱并不多。这几年,年年到结榆钱时,老早就有人占住了。他去摘时,已有个年轻人在摘,人家听他说要几百里路给我送来,就把摘到的榆钱一股脑儿倒给了他。两人摘到的加起来才有一盆子那么多。8 j, D" x$ R( `$ C7 U/ l: y8 U3 R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想吃点野菜之类,还真比**难。- f6 \0 U; U+ A4 _* I o/ h0 v4 x
我翻翻除了偶有几个小干树枝,榆钱真是既新鲜又干净。我淘洗控干,又发了半盆小麦粉,按照家乡的做法,蒸了一锅小麦粉发面菜窝窝。1 E$ y3 o& S7 p+ s
老公炸了半碗辣椒,刚出锅热腾腾的榆钱馍蘸辣椒,真是绝配。我俩吃得头上冒汗,还不时得吸溜几口凉气。
8 c4 N3 Z: C) t8 S) F4 R 一顿饭下来,把持不住,吃掉了好几个馍,真过瘾!
7 J) Z; A) z8 A8 d. U" r$ B+ U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的榆树、槐树之类的树,还是蛮多的。我家北墙边就有两棵很大的榆树。那时我两只胳膊,是抱不过来的。当年抱着树仰头上望,只感觉这榆树真是钻天眼儿高哇!- T1 f. R0 l4 U, i; s* E% L$ Y
! U! @6 y8 b9 |当时还是大集体,老百姓日子过得还很艰难。我总觉得:自己小时候有点憨儿吧唧的,好多事都不记得。对于吃食,仅有几次,是吃饺子、面条、米饭的记忆,但却不似现在,任你吃得肚圆。
2 F) H- Y+ n7 }! R* W8 B# G# C7 B f7 T# X/ f$ k7 {5 A* c% O3 p
那时侯不仅不觉得榆钱馍好吃,而且是非常难吃。模糊记得是玉米糁掺榆钱捣成的死面窝窝,硬梆梆的,也没有现在美味的蘸料,大不了有一棵葱或韭菜就着吃。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榆钱馍还是黑黜黜粘乎乎的一团,还是那样不讨人喜欢。
+ z+ }+ X/ b( x9 M$ W+ N' e/ \) q( i 尽管那时不喜欢吃榆钱馍(榆钱有时也蒸着吃)之类的东西,但年年都期盼结榆钱那个季节,能早点到来。6 X% D: \; p0 F4 `9 e6 w+ G4 N. ^
因为每到这个时期,我家就非常热闹。小孩子总是爱凑热闹的! ]( x$ s# @# g, ]" [/ c/ i
- z6 A: |% g1 g/ E0 x 南边隔家的亮牛(老家习惯不喊全名,都是在名字中摘一字再在后边连一“牛”字),那时他应该不满二十岁吧,恰同学少年时。常常是摘榆钱都不用喊,他自己就来了。+ n) k& r& L: |5 ^7 e
' b' ^+ `/ w( M: R
他在腰间三下两下系上绳子,蹭蹭蹭地一眨眼就爬到树上了。我们几个年龄小的,也会等在树下,争着抢着给他顺地上的绳盘,或用绳子的另一头绑篮子。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甚至几个人,为争着系空篮,或者解送装满榆钱的篮子,争夺当中,其中一个忽一跘子下去,一篮榆钱倾翻在地。这时,也许觉得自己没面子,或是磕疼了,还要哭鼻子。一旁大人会适时走过来,边哄着边给抹眼泪。但当亮牛又在树顶上一嗓子:“又卸了啊”!正委屈着的会立马刹住悲声,手一抬,用袖子抹一把哭花睑上的泪,跑离大人,去抢正要卸下的又一篮子榆钱。& T( a' T8 N$ k0 F; X' {5 r0 U
这时候,不仅是刚才跌倒的小孩自己,往往大家都会觉得:应该把这个表现的机会,让给这个摔跤的哭主。这样似更合理些。于是,他(或她)便破涕为笑,凯旋而归的将军一般,提着一满篮不算轻的榆钱,磕磕碰碰又信心十足地把榆钱倒进早已摆好的笸箩或簸箕里,好让一旁等着的大人择捡。
' u# k* m: Q4 @3 o l
; k8 c/ U+ |8 N6 s其实,每当要卸下第一篮榆钱时,我妈就吩咐我们几个小孩子,分别去周围牛(读ou音)牛、国牛等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家,挨家喊人,谁吃谁拿东西来盛,想拿多少任你。
. N4 y7 P" l7 L, C5 U, X F# ~ 那时侯好像村里人都很闲,几乎每次喊人时,家家都有人来。有的家也许这两天并不想吃,只图凑个热闹,帮着邻居们捡择倒在簸箕或笸箩里的榆钱。好让吃的人家拿回去择好的,落个省心,不用回家再麻烦挑捡。
5 ^+ J" P S6 r9 m5 P8 {* D U& i5 }5 s Q0 |; W
印象中那时候的人,虽说穷,但简单热情,淳朴厚道,并且大都无欲无求。每天除了劳力上地干活,挣工分外,不是在饭时,各家都端着自家的饭碗,到街门外树荫下,边吃边拉呱(常常是谁家腌的咸萝卜或别的很稀少一点什么菜,你抄一下,我来一口,大家都尝尝。偶有过年包回饺子,也互换着吃一两个,然后得出结论:XX家包得更好吃一点。谁家条件稍强一点,还有可能在哪一年的饺子里,多少有点腥荤。那个味道,过后大伙又能回味很久),就是吃过晚饭,在我家的老西屋里,一屋子街坊,你一言我一语,不紧不慢地拉家常。
% j) a/ x/ D) z2 n, d( j
1 V$ L5 @& V6 k3 T5 U% l' K W那时的人不似现在,吃得讲究、穿得光鲜亮丽,却想法太多。
( U. ?, C% S" v, K. m
; w a6 k9 f: c/ W如今偶回农村老家,看到楼一家高过一家,各方面条件更不必说。但是,总感觉跟以前那种情景大不一样。究竟缺点啥还是多了什么?. n' z" z* Y' o! p3 r- [* e
. [6 h7 m9 t- b( g- a
9 g: V! R0 [* c: O- x" ]2 W2 d我竟有些惘然。: w! H! I/ |/ l. Y) n. ]
% ]% Q0 u5 c3 T9 |'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