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5-12 18: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征 于 2021-5-12 20:16 编辑
: M. _7 z; Z2 ~" M- |* S% r4 ^6 x! N$ f* y1 |
此类事例,不宜抱怨“尊崇”,政治化是双向的。# [( p Q( J3 k4 e
说句刺激的话,你有老家,为什么不去老家感受“尊崇”去?!" b' R: h7 I6 s4 o4 m' J4 t
一个城市的行政编制总量是一定的。近几年来,事业编制也搞起了“总控”。随着城市落户政策的进一步放开,重点城市的行政编制容量却并没有增加。就是那么几张板凳,既要吸纳社会人才,又要安排转业干部,你让这些重点的城市怎么办?事业编制是有容量的,但好多人又不愿意去。客观上讲,早些年出 台的 安置条例对安置地的规定,实际是比出 台前放开了许多的。在某种预期的驱动下,新情况又出现了不少,对这些新情况,需要作出细化,但可以预见,如再进一步对重点城市放开,恐怕对于在重点城市的计划安置是一个挑战。
( M! f- p' |3 [" _6 D 现实的措施,起码有五个方面可以诉求:
# i5 ~1 D# O8 H* G5 O H 一是全面遏制其他非重点城市借机跟风重点城市的紧缩趋势,全面提高非重点城市在岗位安排、职务职级安排、跟踪培养安排的质量,不得糊里糊涂“一锅炖”。所谓生活基础,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变量。有差别,也会有分流。7 y E; J# d% b |/ y* j
二是对于中央随同转业干部下达的补偿性行政编制,有必要实行省级统筹。对于年接受转业数低于上年公务员招考人数一定比例,比如30%的地区,一律不再下达,所余全部补充到重点地区和城市。
/ t6 c7 u! h3 O( w 三是对安置对象、照顾性安置对象再进行细分。如安置地就是本人或配偶成长地的原籍家庭的干部,应实行加分或者第一梯队安置政策,切实保护转业安置的初衷;对照顾性安置对象,将各情形再作出排序。必要时,允许计划安置改办逐月、复员。' p O& S! L) i2 Z0 b
四是中央和省级机关吸收转业,不再按照安置地安排,而是全面实施面向全体转业干部的遴选政策,既体现接受义务,又利于打破安置地在发展平台上的跨跃因素,实现转业职位提供的公平性。
4 K- @3 S* E4 ?$ h 五是实行重点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差别化的安置地政策。对一定年限内接受转业干部数量少甚至无的小城市小城镇,实行全面放开,甚至可以加入经济性引导因素;对部分中等城市有限放开。所放开的内容,由省统一依据有关指标制定,而不是一地一个政策。+ u. I: q5 A( s! ]6 d) M8 z' I' N
5 p5 Z1 ~8 E6 S) P3 c
, w/ c% j2 @, |. I2 V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