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8-16 1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征 于 2021-8-16 18:47 编辑
% {6 [* z3 h4 E. }* z& j/ _$ X3 f: V1 i8 j; b5 a5 W
! T, J. h$ W! M5 B# u3 a 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暂且不论。这里提一个退役环节上的盲点问题。
' `& q, u$ g# Y# G2 C7 w 军地部门在多年的转业工作中,都清楚,军队干部与地方工作在认知上是有脱节的情况的。无论是计划安置也好,还是自主进入社会也好,这个“关键矛盾“不解决。其他技术环节上的斟酌不过就是扬汤止沸,甚至是抱薪救火。( E) V3 d8 i9 i
出来考察的人也说,外军有退役军人进高校的做法。这么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没有人重视,反倒是在表面性的技术上的问题上纠緾的不亦乐乎。( @0 x. q0 o& x- e, Z
结合国情来看,由军队为主体举办军官退役大学(不是退役军官大学,也不是退役军人大学),十分必要。理由是: C! `0 {/ H# `% U' N) E3 t3 Y
1、针对性开展军地管理、技术和社会认知融通教育培训,是消除军官走向社会”堵点“的底层措施。人是复杂的主体,它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资源。把人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是开发。培训以及体验性式的实践,是开发转型人才的重要手段。9 I5 ?1 n5 `. C% }
2、这个大学必须由军队联合地方高校来举办。社会潜在人才输入到军队,在完成军队的使命后,再由军队以人才而不是“废才”的方式输出到社会,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接,是军队建设的题中义务,而决不是甩锅的内容。- Z( U9 m' S$ d y2 `
过往部分地区开展的”转业干部进高校“培训的经验证明,地方”倒追"式的培训,是很难办也办不好的。这其中既有地方退役诸部门无法发挥组织优势的问题,也有实是“先堰塞后补救”的问题。比如,一方面,各地机关都需要干活的人,安置人员一到岗,谁还愿意放出去?而另一方面,退役军官一到地方,就放了“小鹅子”,相当部分是抵触或者不再用心学的。这方面,还是要有人性地去看。再比如,你说自主(逐月)也可以搞呀,哼哼,人家闲在家没事,你叫上他们,“要挣钱”“你给钱呀?”什么话都会说出来!0 O4 X1 ^! K* ?
所以,必须开发前移,纳入军队工作的一部分,在退役前,实施高强度,甚至”高中化“的学习氛围里,”恶补“与地方脱节的素质和技能!1 z4 ~ L3 J* ]+ q7 V) w4 K
3、这个大学应当纳入军队序列并采取与地方高校联办的方式。地方高校的参与,只限于课程设计、师资来源、实践实验提供。大学本身的管理机制仍有必要采取军队的模式。无非就是带薪培训,或者叫服役方式接受培训1-3年。这些人作为二线军官,战时可以参战,平时可以塑造。对比后续巨大的管理成本和社会效益,那一点财政开支算得了什么?!
% Q% v" ~& P8 X- |1 ^9 P 至于士兵这一块,在兵役法没有作出服役年限的变更的条件下,仍应改变退役报到流程,实行先培训后报到的机制,对退役人员全部纳入省级由预备役师管理的专门性技能培训中心,开展集中性技能培训,市场化定单培养,定向推荐就业。期间的生活费用和误工费用实行地方财政补助政策。这里,要奉劝财政和人社部门,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给予退役士兵的带薪培训的”好处“,这实质也是充实产业工人队伍,由军队实实在在帮助完成你们那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双赢“措施!- L0 a( y6 P9 O: M0 T0 C2 t# V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军地隔离是相对的,完全隔离也是有副作用的。军队人员纳入国家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范畴,才是打通淤塞的有力措施。”孤岛“不可持续,矛盾也容易丛生。
# C; [" _. r9 Q& u. W' z
4 n! i& H: N% @& j7 L( U
( B/ a) h/ [& \- o1 U$ J5 m
8 \$ V9 W# E4 f e7 w* o ' p9 Q% g9 n! h
" ]' `; u/ }3 B; z2 k) g* Z( {! M9 Z& J$ g- r% A#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