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老兵华人 于 2021-8-7 09:04 编辑
w4 ? w( G, o! D! ]5 _/ |4 s( {4 B o; p. U$ H
q. A: f; t, n; H; g4 p- g
5 b, o& {3 j+ P! A) T+ `+ N2 ^
最近,央视四套播出电视剧《雄关漫道》,主要说的是红二、六军团突出重围,长征到陕北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任弼时、贺龙、肖克、关向应、王震等红军将领,率领红二、六军团走出困境,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英雄壮举。
5 w% Z9 q7 K: T" P5 ]- i, d* `
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队伍里,除了活捉的敌军第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和贵州毕节县的著名乡绅周素园外,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就是西方的传教士,英国人P·A·勃沙特,中文名为薄复礼。
& s' i3 P" x* r& r% }8 W! h& r# d) L6 C5 x4 Y
2 U! M2 E& ^6 } 红军长征队伍中的西方传教士
- Z; ` `1 D3 t& X. g/ G1 c; j* H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它不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同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m4 s; m! d/ e" W* g
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和熟悉长征,两位外籍人士功不可没。一位是美国著名记者比埃德加.斯诺,他介绍红军长征的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另一位则是瑞士籍的传教士勃沙特,他撰写的《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更加详实地记述了自己跟随红军长征560天 的亲身经历。" J# n' v- C1 O6 f2 j: r6 U
3 A k$ ?: W+ e; F5 E 勃沙特1897年生于瑞士,后随父母移居英国。在他十岁那年,一位从中国返回英国的传教士,无意中向他介绍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从此,到中国传教成为他心中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社会情况,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薄复礼(寓意中国儒家文化创始者孔子之言——“克己复礼”)。+ e+ ]$ g9 t5 p& _3 [
( {/ B5 e* [5 S* _" ?0 o
1922年,他被英国内地会派往中国,先进入镇江内地会语言学校学习。一年后,勃沙特被派往贵州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1934年10月1日,时任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勃沙特,携妻子返回镇远,偶遇从江西入黔的红二、六军团。由于当时战事紧张,勃沙特夫妻又是外籍人士,红军不得不对他们有所戒备。晚上休息时,勃沙特的妻子被安排睡在一张木板床上,勃沙特则睡在一把躺椅上,而红军战士只能睡在潮湿阴冷的地上。
+ K9 r9 C- O7 U# ?
, x' z$ m, a0 R- ^' C, Z& h 开始,失去自由的勃沙特对红军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坚韧、果敢、乐观和善的红军战士逐渐感化。在这里,笔者着重写一写他和萧克将军的一次合作。1 q C5 H0 u3 n1 D' V, u
那是1934年10月2日,红军占领了旧州。在一座法国教堂里,红军发现一张完整的贵州地图。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发现地图上标的都是洋文。即使配合所绘图案,仍是一知半解。* l* S3 p7 p8 s/ a# l5 K9 M! |' J
& d' W2 q7 F: W8 y
" }, f! v3 N4 ^/ n, ~( ], Q# M: X m
2 u: U) G( W2 v& d; y% D( k7 L9 t, K: @! B- g" s9 Z
: K$ p: s1 r) t. n. \0 ^4 F
5 f/ m) W5 k* E
5 C- J- K/ W g
W& e+ k1 O( m: `9 H, \
一筹莫展之际,萧克突然想到:洋教士勃沙特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中文应该了解很多。于是,萧克将军立即派人邀请勃沙特。5 q1 l7 Z. t& j$ F
红军战士的一个“请”字,让勃沙特脸上显出一丝茫然。他来不及多想,跟在战士身后,匆匆赶往萧克的指挥所。在指挥所里,他见到了眉头紧锁的萧克和桌子上的贵州地图。勃沙特看了一眼地图,对萧克说:“这是一张贵州地图,上面标注的都是法文。”萧克说:“既然你懂法文,那就请你帮我们翻译一下吧!”
$ |4 v. G' T0 K. e, e5 a K) W* c/ y' G' p$ D% w& Y
其实,会说中文的勃沙特对写汉字并不在行。于是两人默契配合,勃沙特一边翻译,萧克一边用汉字标注。任务顺利完成后,两人愉快地交谈起来。从此,这张法文地图成为萧克将军转战贵州尽职尽责的“向导”,并为以后和贺龙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m, _) | x( H8 i* r$ H6 h- ^8 {* j2 T6 I0 U/ U
勃沙特在他所撰写的书中曾这样描述萧克将军:“他只有25岁,是一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在艰辛曲折的旅途中,他不屈不挠。显而易见,人们誓死愉快相从的原因就在这里。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1 n& ^" }5 W! J! }# L: h- k
. [. `7 E. Y# t( F6 |* j
1936年10月,军团长萧克亲自宣布了对勃沙特的释放令。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期间,勃沙特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历时560天。经过贵州、四川、湖南、湖北、云南5省,行程1万公里。他离开红军仅半年,其著作《神灵之手》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这本书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一年问世,成为西方最早介绍中国红军长征的专著。
) V$ w6 o5 E2 m' s% ]0 T, \4 ~
9 y* Y3 P8 X1 b$ |6 G ?0 R) D* _+ `0 P& Z2 ^( w) E$ s- M2 g+ M4 |
8 F; v$ P. D$ T x z D% B$ r3 @1 u- i6 c2 {
) _) {8 r! F# a* ^1 B& w 《神灵之手》珍贵的史料价值,引起研究中国问题专家的兴趣。直到现在,除了能从部分老红军,以及历史档案资料中收集到当年红军长征的真实史料外,它是唯一一本亲历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对长征真实描述的专著。它的史科价值已超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成为研究红军长征史独一无二的原始资料。( L. t' y- G' q, ?6 K, A- q
' }9 {5 a2 I/ t& l( y4 z
1939年,勃沙特不顾家人劝阻,再次以传教士的身份展转来到贵州。虽然他信仰的耶稣基督和红军信仰的共产主义有所不同,但“人类友爱、扶贫济困、心灵一家”是两种信仰的共同点。所以,除了传教外,他还在当地办学、救治病人。为物质匮乏的贵州盘县地区百姓带来了福音。
* e+ q& B) S, v W' v; Q6 R |7 B* P" E+ v2 {
1951年,勃沙特与妻子被召回国。临行前,他依依不舍地说:“我是最后一个离开贵州回国的外国人。别的传教士都害怕共产党,可我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像我所见的红军那样,就用不着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的过的朋友。”! N2 S( V) b4 z, n# n- H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瑞士人的名字——勃沙特。因为,他为长征精神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x0 I/ `2 f8 _! i. v( k
c9 ^2 b- t; J7 h* G* {. p* y9 L9 R/ ^. \
/ d( P7 E7 R4 z4 X
9 p+ A& B6 X/ o$ Y! r f* ^
! x. u0 Y; h# g3 \6 ?
* d) n+ E2 N2 G$ Y Z0 j8 F
4 H% L9 f0 Q! b( w; p
8 x& ^( T6 {- a4 T;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