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涉房清理诉讼被法院驳回当事方可以单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吗?......原创柴青海
' O, b! Y' A3 F, f4 F5 M, v4 s观栏2024-03-04 14:25北京
1 I9 }! I# \: }4 D a8 V1 P
( v8 ]" f; a7 N( a2 a2 E9 [观栏$ V5 N# u; e7 C6 i" i/ J
依山凭四季,摇光顾琼窗,走走停停,路上的风景,浅浅絮絮,纸上的未来;柴先生法律/生活/影像日志微平台,更多精彩请关注新浪微博@柴青海律师 QQ : 439144088 邮箱:sunrise8841@163.com;
) J" I* ] W$ r+ j115篇原创内容
( c, _1 i/ G: \" V/ A2 J公众号
+ ~- [ @3 ` b
& q. C% q0 ~3 v6 K$ Q" @( L
3 z0 x$ E$ D5 K7 e【清理整顿住房秩序由来已久,这一隅遗留问题较多,存量也比较大,由于政策制定、落实层面以及地域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对单位来说往往是旧债未了,又增新愁,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为不少单位的疑惑困扰和现实需求,对照相关政策条文、结合案例,从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各方推进解决这方面的难题】) i' S/ B# v! x4 m
一、问:单位内部法规、文件规章的法律效力如何?$ _% \2 B4 S) x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章 附则第一百一十七条对内部制定规章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其制定的法规、规章在其内部实施。其法规、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依照立法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5 k# c, |; e: G 二、问:内部法规、规章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 N5 V, Y; h$ w8 i* e$ r- C7 o 答:可以参考以下条目,特殊单位与此相同,重点是第二款:
O( H! U* j) m% g0 c 《立法法》第九十一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 U5 a! L6 h3 o& x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 g2 ?1 L @8 ^5 W 三、问:内部法规、规章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是哪些?
6 F- _! b- ^; M) a 答:适用其单位内部人员,包括在编人员、退休后受其服务管理对象、非编聘用以及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等。
: R: y( W( C* Z q( ` 四、问:内部法规、规章是否适合外部人员?+ x/ G8 } t) }% P" h/ l" q
答:参考上一问答内容。
4 ]$ B" N6 l' [ 五、问:清理住房的对象究竟是房屋还是居住在房屋里的人?逝世的人能否作为被清理对象?, [# v, @. k& T$ S# d2 l, }' f4 h
答:住房问题牵涉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也就是房屋,另一个是人,也就是居住在房屋里的人(或家庭),清理住房秩序的对象指向更多是人,这里的人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与职级、地位、性别无关,将清理对象指向已经逝世的人的做法是不妥的,尽管当时分配居住时是逝者生前的保障或待遇。
! K& ?7 L8 t/ n6 [$ Z5 ]) v 六、问:清理住房的法律表现形式是什么?
2 |. Y1 w" c; h& [# q 答:清理行为可分为内部具体行政行为和依照法律的清理行为,第一种情况适用其单位内部,第二种情况须要通过法律程序进行甄别确认,由裁判机关做出裁决。8 U2 n+ O. G* J+ N, l
七、问:单位作出的住房违规认定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7 P, s% K1 S. {' f% I$ Y5 k' X. A8 w 答:从法律适用的对象范畴来看,一、对于其内部人员当然具备法律效力,这是一种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果内部人员对其行政行为不服,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这是正常的法律程序和救济通道;二、对于外部人员显然不适合,产生争端的双方是已经平行和平等的法律主体,一方对另一方直接做出确定性的判断,不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规制,简而言之,一方不可以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有争端提交裁判机关(法院、仲裁院或法律允可的调解处理机关)解决。其实这个认定书应该是一个己方的认定意见书,可以呈送法庭等裁判机关,由裁判机关做出法律的确认或认定,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b$ @% Q% b+ a% p0 Y6 d' s
八、问:为什么拥有房屋的一方对外部人员不具有单方面的决定权力。
) B) `+ [& N1 ^4 a 答:因为这是争议,有争议就需要通过法律解决,与单位性质无关,程序正义很重要,国家在制定实体法律的同时,也制定有程序方面的法律。比如:立法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条 第五条。
* p8 ]6 k" k9 t 九、问:有不少单位将此争端提交当地法院诉请解决,有的法院受理做出了裁判,也有法院以单位内部事务为由驳回了单位的起诉,这种情况下,单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吗?
( `7 |, e# ^2 x% F! Z% K 答:由于审理法官对住房政策的沿革和形成问题的成因认知不同,对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的理解不同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这类案件也会成为这一隅单位和涉及人群关注的重点。& o8 a& U9 ]+ _8 m& H
与这类案件相关的司法解释有五个,其中四个是以内部行政事务作出的不予受理的程序性阻断,另一则关于签订腾房协议的情形,2002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诉吕全修等人腾退军产房是否受理的答复意见》中规定,“吕全修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简称司令部)在签订腾房协议时,已经退休并转入地方,此时吕全修与司令部之间已经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因此,司令部要求吕全修及其子女腾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显然,这类涉案房屋腾退的案例实践中有实证,但关于是否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以及是否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也有不同的意见和判决,表现为签订协议时是否具有受到胁迫情形(须举证)和是否仍然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形(这一点须要延伸释明),前者的合同行为法理上可以撤销或者变更,后者的情形涉及到是否是同等民事主体以及是否受人民法院管辖等程序法律规定。(有关于五个司法解释的剖析和立、司法建议会以专文载述)
, G) g+ t! o5 h2 u 在被法院驳回起诉后,涉案单位不能得出“法院既然不管,我就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的单方认知和自我赋权,回到文首,争端一方的单位没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权力。
& u% J) o: m5 n( n 十、问: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会有什么后果吗?
. O/ c2 x! a* p+ f' \ 答:单方面采取与其性质功能职能不符的强制措施有很大的法律风险,因为没有法律授权,可能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涉及或包括非法侵入住宅、故意(过失)伤*害、正当防卫(第二十条)以及违反职责(刑法第427条指使bu属违反职责zui)等(含民事责任)。9 W3 j K. S( P/ `) r% l- k8 V
对被清理对象来说,也极易会出现压抑情绪,当没有通道缓解和予以解决的情况下采取过极行为,当下不发生,也可能会在以后,某地曾发生大公交司机驾驶车辆驶入.......,(王才亮律师说:“我们都不幸在这同一个公交车上”)各地还有拆迁的相关案例报道,前几日,山东德州也有发生驾车危害公共安全的新闻。0 G' ?! l" ~$ a$ ]& d5 T7 r4 p7 U
民间有谚语,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 Q, |5 o8 h5 o6 \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4 I/ m9 | D) _2 K7 g. i* \% V 对单位来说,清理整顿住房秩序是为了解决问题开展推进工作,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执行命*令,因为问题性质不一样,并非敌*我矛盾,对象并非敌*人,解决涉法问题须遵循法律适用和社会的规范。
( ]) N' l$ y9 Y0 Z* E/ R' F 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4 g6 u1 Q. }! I# _* _! F6 w" u 十一、问:为什么单位不可以采取强制断电、断水(暖\气)等措施。$ f/ e1 R" l: ]! O# b6 P0 n X) z$ g
答:住户与供电公司和自来水(暖\气)公司形成的是具备民生意义的事实法律合同关系,单位并非供电\供水的一方主体,只是提供居间服务的一方,没有这方面的权力。8 c0 d1 k6 p1 x2 m7 q6 a
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 Y1 |0 d. J. \- J 十二、问:对滞留公*寓住房的住户加收当地商品(住宅)房租金是否有法理和法律支撑?
% a( O% T: [" O( z0 [. U 答:在没有建立平等主体签订的租房合同之前,单方面提高或加收住户当地商品房(住宅)租赁价格租金没有法律依据。
) X1 a* E5 Q& { 租金属于债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债的发生有5种类型表现形式(或称为类),分别是合同之债、单方允诺之债、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
" ^8 c, W- k! x- Q/ { 上述不在此列。$ F7 V3 u" d. o: d) f
十三、问:能否与住户签订住房租(借)住和腾退协议。
$ P$ `/ y/ h# Q+ } 答:可以。
( A$ J& ~0 h# t# B 须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注意方式方法,既然是协议,就须是双方主体地位平等,签订时任何一方不可以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7 t. k8 i6 v. I0 F
十四、签订的租(借)房和腾退协议后到期后是否可以当然认定必须搬出。
6 H: G6 l, ]* c. Q X 答:租(借)房和腾退协议的双方在法律上有对合同签订时的分歧和履行行使诉权,其可以主张合同的无效、撤销、变更以及解除的权力,相关争议由约定的解决方式(或仲裁或诉讼或调解)解决,各方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结果。- A7 B* J4 [. I9 X/ h
十五、如何消除和破解这一困扰各单位和相关方的“痼疾”难题
8 L+ _/ a3 P9 c M* m& j2 C! j 答:遗留问题的解决要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进行。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很多,在转至地方落实保障的层面须要加强力度,依照特殊群体保障法的精神,涉及单位主动沟通民意,积极反映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和修正的角度协调和对接相关职能部门,敢于作为和担当,强化转隶住房保障政策无缝对接,注重社会效果,统筹兼顾,稳妥推行相关住房保障政策精神,心往一处使,力向共同迈,定会解决这一困扰多方多年的顽疾。/ [( y( D3 X* S: Q7 K0 `
--------------------------------------
4 ?* f4 @- _6 G5 `; R6 y2 @7 i题图 摄影|柴青海
" R1 g, }( e+ h+ _8 c A) |- {, y" Y/ \1 W9 x( `5 n
5 @! I$ P, P: p! z
【柴青海】北京律禾影视传媒公司艺术总监、北京市邦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时评撰稿人、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实证研究课题组行业研究员、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高级企业(法律)风险管控师、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投资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聚焦时代-是与非》、《京律拍案》丛书主编、《房地产与建设工程法律问题及解决之道》编委;《中国投资促进》法律栏目撰稿;北京市律师行业优秀律师;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三、四届)理事;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财务与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调解员;北京市第11次律师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律师协会军融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北海仲裁委员会/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平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关村英普斯蔓软件行业知识产权促进会调委会调解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c V V# H+ ~- N, r A
7 F8 `: |2 C* w0 \; l' E/ j( C' K
8 ^$ t) t0 p2 I! I+ I' H
4 a% a0 R* ~) z2 y' V' T
, {' ^6 u3 }# p1 Q
/ B6 {8 g; _) Z% r, W& s! F/ Y1 @, |& @- f' C2 F* [* v
. I" N# y5 _, P/ w5 @1 H- Z9 Q
' r/ {8 D" ~1 m q: ]+ O
8 t, p+ N* E4 X/ G8 [
4 `& B- I9 z8 r7 D
" y( ]$ m/ Z. o$ t0 h6 K n; B8 `9 R1 c+ o' Z+ g
$ E3 n6 D' _- B8 l# k2 v7 m: M9 p# b: y& L [" o, l( C
1 l y. q2 {3 L, V" B `; ~
s! A0 c' V3 F% m0 w! j! A
; [0 s" g0 x" N. R L4 n5 D
4 K. e: A" u- C! `' _1 O- x4 @
9 |' Z- G/ W) S( i! J. C+ X+ {! Z+ C/ n1 X1 O4 M1 X$ o9 w
$ \& t% B; Z$ T% n8 d8 @
7 a/ ~8 x4 x- K2 f8 \3 Z0 _! T
( @6 q+ N; Z3 ] {* O" l: c- m0 B
9 |. f; }. a/ v4 ^: O
0 V6 r$ o1 w/ n! i# K5 j, h% E" L+ L* H! y* R
! @# U0 j" f* b. M5 }1 i2 `: V# A0 E( ~( k
W! S7 z% c5 S3 Y" z. m$ @
" R1 Z9 f0 c* M; d% Y. f Y' m
, s* E* k ~; E- `7 D
* o' t$ H$ s0 Z. N1 ^( p% v+ Y; m& C1 _: N# Z, N7 h+ a
2 m5 N4 {+ ?" t q; _
, I; X4 Q# T- k3 S. }& s
f9 [4 @) ^/ `3 n( F9 Q" {4 O5 p
" N" ~; V+ |$ X) e) e9 ^4 r
涉房清理诉讼被法院驳回当事方可以单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吗?......原创柴青海% Q( x1 V: t/ x( B% \8 M
观栏2024-03-04 14:25北京
* V4 v' o" o4 _9 T* L2 g* y& u( v
观栏
- M! w+ W5 ? e. o依山凭四季,摇光顾琼窗,走走停停,路上的风景,浅浅絮絮,纸上的未来;柴先生法律/生活/影像日志微平台,更多精彩请关注新浪微博@柴青海律师 QQ : 439144088 邮箱:sunrise8841@163.com;
. b3 S& u0 K( Z, W/ I* V5 v% S2 L115篇原创内容
8 c3 _; {" h) p% I8 H+ |6 F8 `公众号
# I9 X2 T- V+ ? X; [
! g* J( u! Q3 `4 F1 t
5 d1 v* a, P* T4 c( H9 \1 n8 a【清理整顿住房秩序由来已久,这一隅遗留问题较多,存量也比较大,由于政策制定、落实层面以及地域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对单位来说往往是旧债未了,又增新愁,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为不少单位的疑惑困扰和现实需求,对照相关政策条文、结合案例,从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各方推进解决这方面的难题】. @) U4 Y- h9 z8 |
一、问:单位内部法规、文件规章的法律效力如何?
! V" o+ p- [& {8 Q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章 附则第一百一十七条对内部制定规章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其制定的法规、规章在其内部实施。其法规、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依照立法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4 a1 m: @0 c8 {; T! U6 Q
二、问:内部法规、规章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2 J% F. Y8 e" l! U 答:可以参考以下条目,特殊单位与此相同,重点是第二款:" R! X3 }. |( I) Y
《立法法》第九十一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 R" K1 m1 }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 Q7 P3 p- ?+ B) x/ u 三、问:内部法规、规章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是哪些?
7 K" c/ y" V; @& g 答:适用其单位内部人员,包括在编人员、退休后受其服务管理对象、非编聘用以及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等。
X' O5 d+ U2 _1 A! G 四、问:内部法规、规章是否适合外部人员?4 M) i' [; j3 K L% {0 C
答:参考上一问答内容。: p P) Y, A3 ]$ b( x' g! f2 z1 m
五、问:清理住房的对象究竟是房屋还是居住在房屋里的人?逝世的人能否作为被清理对象?
! d" \! w& ~+ C# b 答:住房问题牵涉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也就是房屋,另一个是人,也就是居住在房屋里的人(或家庭),清理住房秩序的对象指向更多是人,这里的人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与职级、地位、性别无关,将清理对象指向已经逝世的人的做法是不妥的,尽管当时分配居住时是逝者生前的保障或待遇。
, w& X! s, ^) ~8 Q8 _ 六、问:清理住房的法律表现形式是什么?( f& N! V$ i+ Q6 ^9 k
答:清理行为可分为内部具体行政行为和依照法律的清理行为,第一种情况适用其单位内部,第二种情况须要通过法律程序进行甄别确认,由裁判机关做出裁决。( H* @! D l! B5 N1 {. F
七、问:单位作出的住房违规认定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g: L$ V# J3 W& g' b* S
答:从法律适用的对象范畴来看,一、对于其内部人员当然具备法律效力,这是一种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果内部人员对其行政行为不服,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这是正常的法律程序和救济通道;二、对于外部人员显然不适合,产生争端的双方是已经平行和平等的法律主体,一方对另一方直接做出确定性的判断,不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规制,简而言之,一方不可以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有争端提交裁判机关(法院、仲裁院或法律允可的调解处理机关)解决。其实这个认定书应该是一个己方的认定意见书,可以呈送法庭等裁判机关,由裁判机关做出法律的确认或认定,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_3 f0 P1 r, q) N; }* Y" m. F
八、问:为什么拥有房屋的一方对外部人员不具有单方面的决定权力。& c6 r7 Y7 m w6 [* k9 t) ]
答:因为这是争议,有争议就需要通过法律解决,与单位性质无关,程序正义很重要,国家在制定实体法律的同时,也制定有程序方面的法律。比如:立法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条 第五条。
1 }& y; K( _4 j, ` 九、问:有不少单位将此争端提交当地法院诉请解决,有的法院受理做出了裁判,也有法院以单位内部事务为由驳回了单位的起诉,这种情况下,单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吗?
4 q$ w9 u0 t$ y( d/ {- @ 答:由于审理法官对住房政策的沿革和形成问题的成因认知不同,对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的理解不同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这类案件也会成为这一隅单位和涉及人群关注的重点。$ S; j. h; y. J/ C% N
与这类案件相关的司法解释有五个,其中四个是以内部行政事务作出的不予受理的程序性阻断,另一则关于签订腾房协议的情形,2002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诉吕全修等人腾退军产房是否受理的答复意见》中规定,“吕全修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简称司令部)在签订腾房协议时,已经退休并转入地方,此时吕全修与司令部之间已经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因此,司令部要求吕全修及其子女腾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显然,这类涉案房屋腾退的案例实践中有实证,但关于是否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以及是否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也有不同的意见和判决,表现为签订协议时是否具有受到胁迫情形(须举证)和是否仍然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形(这一点须要延伸释明),前者的合同行为法理上可以撤销或者变更,后者的情形涉及到是否是同等民事主体以及是否受人民法院管辖等程序法律规定。(有关于五个司法解释的剖析和立、司法建议会以专文载述)! q- h5 `- V4 t# A. d1 U
在被法院驳回起诉后,涉案单位不能得出“法院既然不管,我就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的单方认知和自我赋权,回到文首,争端一方的单位没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权力。
7 J0 g' y/ o7 S 十、问: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会有什么后果吗?
( Z1 B( z" N2 Q$ ` 答:单方面采取与其性质功能职能不符的强制措施有很大的法律风险,因为没有法律授权,可能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涉及或包括非法侵入住宅、故意(过失)伤*害、正当防卫(第二十条)以及违反职责(刑法第427条指使bu属违反职责zui)等(含民事责任)。/ e6 L: Y# g( h Y; e8 c
对被清理对象来说,也极易会出现压抑情绪,当没有通道缓解和予以解决的情况下采取过极行为,当下不发生,也可能会在以后,某地曾发生大公交司机驾驶车辆驶入.......,(王才亮律师说:“我们都不幸在这同一个公交车上”)各地还有拆迁的相关案例报道,前几日,山东德州也有发生驾车危害公共安全的新闻。
$ Y3 o# x9 R x( }; C) K6 Q! D 民间有谚语,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 q, f/ V, i! F$ ?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B7 x) T [- n. l2 t/ N8 L
对单位来说,清理整顿住房秩序是为了解决问题开展推进工作,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执行命*令,因为问题性质不一样,并非敌*我矛盾,对象并非敌*人,解决涉法问题须遵循法律适用和社会的规范。1 p# `. U7 }0 K$ b; g, u
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3 _$ N2 @1 N0 g" D# i& J
十一、问:为什么单位不可以采取强制断电、断水(暖\气)等措施。9 y' Q$ \( h [/ |( i/ I" U9 {
答:住户与供电公司和自来水(暖\气)公司形成的是具备民生意义的事实法律合同关系,单位并非供电\供水的一方主体,只是提供居间服务的一方,没有这方面的权力。
* }9 K2 [' A2 w 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 N7 t' y5 t `) V% |* W3 x 十二、问:对滞留公*寓住房的住户加收当地商品(住宅)房租金是否有法理和法律支撑?
* K: H, V! g# x! z7 F 答:在没有建立平等主体签订的租房合同之前,单方面提高或加收住户当地商品房(住宅)租赁价格租金没有法律依据。
" x" ]" S" V! j 租金属于债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债的发生有5种类型表现形式(或称为类),分别是合同之债、单方允诺之债、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 N0 T; i' B; F. H% }( j. X) {4 h
上述不在此列。
& c+ Q p( x! n% U6 c, Q 十三、问:能否与住户签订住房租(借)住和腾退协议。
+ X# i R$ A4 O4 } 答:可以。
! f L$ r6 f% |4 r3 N j9 b2 V 须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注意方式方法,既然是协议,就须是双方主体地位平等,签订时任何一方不可以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
# X& h; u2 Y& k; |$ e$ j: ^ 十四、签订的租(借)房和腾退协议后到期后是否可以当然认定必须搬出。! R4 E+ W0 J* a& P
答:租(借)房和腾退协议的双方在法律上有对合同签订时的分歧和履行行使诉权,其可以主张合同的无效、撤销、变更以及解除的权力,相关争议由约定的解决方式(或仲裁或诉讼或调解)解决,各方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结果。, S/ Y+ b5 v- w2 v1 n+ o" O) M
十五、如何消除和破解这一困扰各单位和相关方的“痼疾”难题4 V0 ^. }* \6 H+ ?
答:遗留问题的解决要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进行。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很多,在转至地方落实保障的层面须要加强力度,依照特殊群体保障法的精神,涉及单位主动沟通意,积极反映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和修正的角度协调和对接相关职能部门,敢于作为和担当,强化转隶住房保障政策无缝对接,注重社会效果,统筹兼顾,稳妥推行相关住房保障政策精神,心往一处使,力向共同迈,定会解决这一困扰多方多年的顽疾。
+ A, K$ }' m6 K6 p' P2 K--------------------------------------" {+ u# H: F4 E% Z( L; u& S
题图 摄影|柴青海
' o$ S( L" w' u7 M/ }& R8 A4 X/ M. \" y
# d- I2 o% Q0 m 【柴青海】北京律禾影视传媒公司艺术总监、北京市邦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时评撰稿人、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实证研究课题组行业研究员、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高级企业(法律)风险管控师、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投资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聚焦时代-是与非》、《京律拍案》丛书主编、《房地产与建设工程法律问题及解决之道》编委;《中国投资促进》法律栏目撰稿;北京市律师行业优秀律师;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三、四届)理事;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财务与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调解员;北京市第11次律师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律师协会军融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北海仲裁委员会/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平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关村英普斯蔓软件行业知识产权促进会调委会调解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