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康德三年(1936年)3月10日,从奉天(今沈阳)开往齐齐哈尔的第39次旅客列车上,发生一起姊妹俩挥刀惩处日本警务指导官的事件。伪满《盛京时报》惊呼为“——妙龄姊妹花刀袭警务指导官”。# F+ a/ X$ S3 j. @" g7 m
7 B" B% m1 P6 o2 e( p* |' j! Q: E, i2 ]7 @: H+ |
这两个“妙龄姊妹”,一个叫安荣卿,时年22岁;一个叫文静一,时年20岁。她俩都是海龙镇人。青少年时期是同窗好友,皆毕业于海龙师范,又一起任教于朝阳镇县立二校。安荣卿家比较富有,其父安舜臣是海龙商会坐办,其兄在白城子税捐局当雇员。文静一家境贫寒,寡母幼妹,三人相依为命。安荣卿和文静一自幼都勤奋好学,读书品学兼优,任教倍受尊敬。荣卿喜文崇武,视花木兰为楷模,静一性格开朗,二人志同道合,形影不离。教学时,常常把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引寓课中,教育学生要有民族气节,启发学生“不要只听老师的课堂讲授,还要捅破窗户纸,看社会、想历史”。" g7 x! m ?' }1 g
* i* X% m& l X: S
& S6 ^4 D( I. f' w
一天,她们任教的二校发生了一起日本守备队枪杀3名中国人的血案。这天早晨,老师们刚刚到校,正准备上课,有两个日本兵,手端带刺刀的大枪,追杀3名中国人,慌乱中被追杀的一人跑进学校,口喊救命。安、文二人见状,不暇思索,立即向门外冲去,想要营救。在门口被副校长赵荣拦住,赵说:“日本鬼子杀人不眨眼,你俩赤手空拳,不是白送命吗?”安、文同说:“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同胞被杀害吗?”说话间惨案已经发生,鬼子刺刀穿透那个中国人的胸膛,血染操场。4 Q) I! i1 \; Y+ s' ?0 O0 i# e
# S! Q! l& l E! J$ I
5 Y6 M% |4 j. f: A' E J
惨案发生后,安、文二人和进步教师,对惨案背景作了调查。原来朝阳镇的日本浅田洋行经理浅田(兼日本守备队翻译)经常宴请日本守备队队长,为讨其欢心,每餐必有烤鸭。这天餐桌上没有烤鸭,守备队长便问:“鸭子的没有?”浅田回答:“被中国的浮浪(无职业人)偷走了。”守备队长大怒,命令守备队提拿“浮浪”。时逢守备队在二校胡同,发现了行路的人,指为“浮浪”,追上去刺倒在地。先后有3人被杀。事后老百姓称为“鸭子惨案”。 9 x( V p, C( A( h- E 3 j7 }$ a: K% l 4 z: G3 _; `3 Y4 |( T安、文二人对学校领导说:“学校乃育人圣地,怎能容忍光天化日之下在这里杀人呢?”要求学校领导向当局提出抗议。学校领导慑于日寇法西斯统治之暴行,未敢出面,并劝安、文二人少惹是非。目睹日本鬼子草菅人命,安、文二人忧国之心日重,决定弃职离家,进关寻找共产党,投身革命。 # a b& x6 r/ Z1 t! i7 C* _8 X u, G6 ]
- n8 d3 F; N( l, b b U L7 [4 Y
安荣卿最后一堂课为学生讲的是屈原的《离骚》,她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志告别,语重心长。文静一把当月所得24元薪水,全部交家,嘱小妹文令一“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安变卖了心爱的首饰,取出了全部积蓄,权作川资。: ]- R$ h" G. _) I# d. q-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