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每个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都藏着别人不知道的心酸事儿。
粟裕大将军也有那么一段故事。咱们今天聊聊的是,解放战争那会儿,粟裕大将突如其来的一场高烧,结果让他没法继续指挥战斗的事儿。
这事儿得从1946年底到1947年初那会儿说起,正好是鲁南战役打得火热的时候。那时候,华野军队刚组建完毕,毛主席还特地指明,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大权就交给了粟裕来管。
一、说说陈士榘将军那些难忘的事儿
发个烧,这本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儿,我起初根本没往心里去。可当我仔细对照了两本传记之后,感觉这事儿好像没那么简单。
现在,想了解粟裕大将的生平事迹,你可以参考几本官方出版的书籍。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在2019年出的《粟裕传》,军科2003年推出的《粟裕文选》,还有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重新印刷的《粟裕回忆录》。另外,2006年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编写的《粟裕年谱》也是不错的选择。
说到鲁南战役的时候,那些传记资料里都没提到粟裕因为发烧而离开指挥岗位的事儿,都说粟裕是一直在指挥着整个鲁南战役的。
我在翻看陈士榘上将写的解放战争回忆录,书名叫《天翻地覆三年间》,竟然发现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1947年1月17号晚上,我都准备睡了,陈毅司令员突然把我叫醒,说是有急事找我。我问他啥急事,他告诉我:“粟裕生病了。”接着,他让我带着第八师,跟一师一起,去对付枣庄的敌人,好让粟裕能休息养病。
……原文的意思我大致理解了,现在我用更直白、口语化的方式,同时保持原意和人物名字等信息不变,来重新表述一下:……在实际操作中,我会这样处理:1. 先理解原文的主旨和要点。2. 然后,我会尝试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重新组织这些要点。3. 我会尽量简化句子,去掉不必要的修饰和冗余信息。
天一亮,我就奔到了枣庄,去瞧瞧粟裕。他正躺在床上,烧得厉害,病情相当严重。我立马安排所有人,务必把粟裕安全送回指挥部,好让他治病养病。
陈上将透露,粟裕确实没直接指挥,而是让陈士榘来领头,负责攻打枣庄的事儿。
两位老功臣的说法有出入,咱们怎么分辨谁对谁错呢?网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根据粟裕的军事秘书说的,有的则是从别的传记里看到的,但大多都倾向于粟裕没生病,也一直在指挥的位置上。
有些人就单凭陈士榘上将性子急、和粟裕关系不太好的情况,就自己瞎猜说陈士榘是故意想减少粟裕的影响力,好让自己在战役指挥上显得更重要。
事情纷纷扰扰,真假难辨。粟裕到底有没有生病发烧,枣庄战役的实际指挥者又是谁呢?这些小节可能说不清楚,但大局上应该没错,陈士榘将军在那场战役里可是起到了关键的指挥作用。
就拿攻打枣庄这事儿来说吧,陈士榘在他的回忆录里,把战斗的情况写得清清楚楚。他说了,山东八师是怎么组成的,还有王建安不按套路出牌,抽走了一部分兵力。陶勇带领的华中一师在攻打枣庄时碰了钉子,还有八师怎么想办法用爆破手段攻城,这些事儿都写得明明白白。这些细节啊,真实又详细,比粟裕传记里写的那些可要生动多了。
就算粟裕的传记里细节再多,也没讲过这么多战斗的具体情况。陈士榘的回忆录里应该不太可能胡编乱造,一方面,战斗的真实经过可不是能随便瞎写的,毕竟华东野战军有军史记录作为依据;另一方面,好多亲身经历过的人都还活着呢,要是他随便说粟裕生病了没法指挥,那不是得被当事人骂惨?既然解放军出版社都正式把陈上将的回忆放进书里出版了,那我们就完全可以相信,这些内容都是经过核实的。
嘿,这儿有个事儿挺让人琢磨,为啥会有这种古怪的现象呢?
这场战斗,其实没按粟裕原本的计划来。要是真照着粟裕一开始的想法,鲁南战役压根就不会发生。
二、跳过层级直接报告有时候,碰到紧急情况或者重要事情,咱们可能得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跟上头说。这就叫越级发报。比如说,你发现了个大问题,但你的直接领导不在或者处理不了,那你就得赶紧找更高层的管理人员报告。这样能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避免耽误事儿。越级发报虽然不常用,但在关键时刻确实很管用。
1946年年底时,国民党军队开始全面动手,那会儿,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对于到底该往哪儿打,有过不同的看法。
粟裕铁了心要在华中打仗,死守江苏这块地方。但无奈的是,手里的兵力实在太少了,就算苏中战役打得漂亮,七场战斗都赢了,也还是敌不过敌人的人多势众。没办法,部队只能往北撤。可粟裕心里还是放不下苏北的根据地,当薛岳带着大军往涟水、沭阳这些地方冲的时候,他赶紧提议,让山东的部队往南来,跟华中的部队一起联手,守住苏北这最后一块地盘。
宿北战役打赢后,陈士榘看到鲁南那边敌人攻势很猛,守在那儿的兵力又不够,就赶紧跟陈毅、粟裕提议,说咱们得把兵力集中到鲁南去,赶紧救救山东根据地,这可是火烧眉毛的事儿了。
不过,华中野战军那边还是不太买账,他们铁了心要往南走,攻打涟水和沭阳,打算把一直跟在后面追的整编七十四师那些队伍给一锅端了。
情况变得越来越紧急,咱们队伍里面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了。
陈士榘他们觉得,山东鲁南那块地方太重要了。要是苏北那边打不过去,鲁南再被国军给端了,那可就前后夹击,没地方躲了,到时候连个安葬的地儿都找不到。
粟裕、张鼎丞和谭震林他们觉得,攻打苏北其实是为了守护华中地区。只要华中稳住了,那鲁南那边被围的情况不用打就能自然解决,所以咱们不能急着丢掉华中这块根据地。
在临沂指挥的山东军区副司令张云逸等人觉得,如果鲁南不守住,情况会很糟糕,他们提议两军合力攻打鲁南。
大家都在等陈毅这位大军头来拿主意。陈毅老总那气势,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胸怀宽广得很。不过说实话,在打仗这事儿上,他还没达到顶尖水平。你看,华中和山东两边都有自己的想法,还都挺有道理的,这到底该先打哪儿呢?
就在陈毅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陈士榘直接跳过层级去找中央汇报情况了。
陈士榘和山野政治部的头儿唐亮,一块儿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他们坚决地说,咱们别打苏北了,赶紧转战鲁南吧。就算苏北的那些城市都守不住了,但只要鲁南还在咱们手里,大局就还能稳住,不至于乱套。
为啥陈士榘没先找陈毅商量,而是直接报给中央了呢?可能是他担心时间紧迫,又怕自己在陈毅面前的话语权没粟裕大,所以干脆就直接向中央汇报了,图个省心。
陈上将那可是有分量的老井冈山人了,也是毛主席特别看重的将领。他到山东去当参谋长,就是为了力挽狂澜,帮陈毅稳住局势。因此,说白了,他就是有那个胆量和魄力。
事情办妥后,陈士榘连忙给陈毅拨去了电话汇报。陈毅一听这先行动再汇报的做法,气得不轻,直接在电话里回敬陈士榘,说你们不是有电台嘛,怎么还直接跟党中央告我的状呢……
陈士榘费了好一番口舌解释,可陈毅的火气还是没下去,但事已至此也没办法了,毕竟已经上报给中央了,现在只能等着中央最后决定攻打哪里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平时总是站在粟裕这边的中央军委,这回却没按粟裕的想法来,反倒是听了陈士榘的意见,决定放弃苏北,转去打鲁南。
为啥呢?难道仅仅因为陈士榘是毛主席非常器重的手下,跟毛主席关系铁,还因为是中央军委派来的重要代表吗?
都不是这样。
由于敌人的情况有了新动向。
三、说说鲁苏两地的不同咱们聊聊山东和江苏这两个地方有啥不一样吧。山东人,那性格可是杠杠的豪爽,说话办事都透着那么一股子直率。而江苏人呢,相对就更温婉细腻些,做起事来那叫一个有条不紊。说到吃的,山东的大葱卷饼、海鲜那可是一绝,吃起来那叫一个痛快。江苏的美食呢,就更讲究色香味俱全了,淮扬菜、苏帮菜,每道菜都做得精致可口。再说说环境,山东的景色大气磅礴,泰山、黄河,哪个不是让人心生敬畏?江苏呢,就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小清新画卷,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韵味。总的来说,鲁苏两地虽然都是咱中国的好地方,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情。
粟裕迅速在苏北安排兵力,打算包围并消灭一路北上的整编七十四师。涟水保卫战让张灵甫吃了大亏,疼得他直咬牙。后来孟良崮战役中抓到的七十四师士兵说,第二次打涟水时,整七十四师里那些有经验的老兵和连队里的战斗骨干,三分之二都折在了那儿。
打仗时,部队靠啥取胜?关键得看指挥官怎么指挥,还有基层战斗人员的本事如何。首先,指挥官得有一套高明的指挥方法,这就像打仗的智囊一样重要。然后,还得看基层的战斗骨干们行不行,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战斗的胜负。所以呀,打仗这事儿,指挥官和基层战斗人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指挥才能决定了一支队伍的战斗潜力上限,而基层战斗能手的能力就是稳定器。光会指挥但战斗力基础薄弱,就算遇到好机会也难以抓住。反过来,要是指挥能力一般但基层骨干特别拼,就不太可能出现大乱子、惨败这种事儿。
张灵甫是个打仗的老手,他能在蒋介石面前夸大其词,说自己战无不胜。南京那些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也跟着起哄,说什么有十个整编七十四师就能横扫天下。但他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部队其实已经元气大伤。他明白,打仗不能光靠蛮干,不能太过冲动。
因此,当他看到华中的共军在沭阳周围聚集时,他自然而然地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决定等友军都到位后,再一起往北推进,找机会进行决战。
要是这时候还照着粟裕以前的计划,非要在苏北跟敌人硬碰硬,那可就悬了。万一进攻没成功,反倒让国军趁机端了我们的鲁南老窝,这不就是前门挡着老虎,后门又引来了狼嘛,到时候咱们就得腹背受敌,那结果可就惨了。
中央军委看到敌人情况有了这样的变化,就采纳了陈先生的建议,没采纳粟裕的计策。
别急着说谁聪明谁眼光浅,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敌人怎么变咱就怎么调整策略,这才是长久之计。多年后,粟裕大将聊起这段经历,从没怪过谁跟他想法不一样。像他这样的军事大腕儿,根据敌情灵活调整战术,那简直是家常便饭。
但粟裕的谦逊,并没让他得到应有的敬重。到了鲁南战役的第二阶段,他又碰上了一些尴尬事儿。
咱们这段就叫做“鲁苏之间的差异”,主要聊聊山东野战军跟华中野战军有啥不一样。
粟裕的尴尬,基本上都是因为这个。
山东的军队特别擅长攻打难关,能扛得住激烈的战斗,既勇猛又实在。他们性格直率,但也不是没有短板。
说起大规模兵团灵活作战,我提过很多例子,就像叶飞带领的一纵队,他们从华中调到山东打仗后,和山东的部队想法不太一样。他们好几次提议要改变攻城打援的战术,但没人听他们的。结果,无论是打临淄还是青州,都碰壁了,城攻不下来,援兵也没打退,挺尴尬的。
华中那支部队咋样?相当机动灵活,战场上反应快,对粟裕那种集中力量打大仗的思路领悟得很到位,不喜欢硬碰硬的打法(当然,真到了拼命的时候,他们也不含糊)。因为华中地区相对富裕,可能在生活作风上,华中部队没山东部队那么朴实。记得他们北上时,还有人笑话他们,说他们穿着绸衣服,盖着绸被子,还留着小分头,看着就像富家少爷似的。
四、粟裕主动让位给更合适的人
鲁南战役啊,就是先打峄城再打枣庄这么两回事儿。头一仗挺顺溜的。说起来,陈士榘将军说他是头一仗的主心骨,这话对不对呢?其实也对也不对,挺含糊的。陈毅司令员那是整个战役的老大,指挥全局的,但要说具体攻城的时候,还是陈士榘将军忙前忙后的多。
一开始那阶段挺顺利的,就是到了打枣庄那会儿出了岔子。这次啊,是粟裕带着前进指挥部亲自上阵指挥的。主攻部队是华中一师的陶勇带的队伍,后来华野成立后,陶勇的一师就变成了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
陶勇的队伍在攻打难关时,没啥攻坚的经验,不太擅长用爆破的方法,所以好几次都没能成功。
陈毅怕战事拖太久,就吩咐陈士榘带着山东八师,就是那后来的华野三纵,去帮忙打仗。他还让陈士榘临时接替粟裕指挥,因为粟裕那会儿生病发烧了。
咱们就别再纠结到底有没有真的发烧了,反正也没更多证据来说明这事儿。但我个人感觉啊,就算粟裕其实没发烧,至少在外人看来,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发烧了似的。
说白了,陈士榘一到枣庄,就差不多接手了粟裕的指挥工作。
咋回事儿呢?有那么一件事儿,让粟裕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一开始,粟裕是打算让山东九师全师和四师的一个团去攻打枣庄的。但没想到,鲁中军区的司令员王建安,没跟粟裕好好商量,就直接把他们给调回鲁中去了。粟裕对此也挺无奈的,毕竟那时候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粟裕也管不到鲁中军区的事情。
现在让山东八师来支援华中一师攻打枣庄,咱们能不能顺利指挥八师呢?按组织原则和指挥关系来说,这没问题。八师的兄弟们肯定会听粟裕的指挥。不过,战场上情况紧急,有时候那些原则、命令、大局,都得给眼前的实际情况让路。
要是强行统一指挥,可能还会有人不听从。但如果让陈士榘来指挥,让山东八师主要负责进攻,华中一师辅助,这样不和谐的情况就能更快解决。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粟裕可能私下里跟陈毅商量好了,用“生病发烧”这种聪明的办法,把指挥的任务暂时交给了陈士榘。
后来,战况真的就像粟裕预测的那样发展了。山东八师在陈士榘的带领下,凭借他们出色的爆破能力,很快就攻破了枣庄城。他们成功地把整编五十一师给全歼了,还抓到了敌方的师长周毓英。
陈士榘接手指挥后,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华中一师的陶勇师长,那可是新四军里出了名的勇猛,打仗是把好手。可陈士榘一到,就把一师给撤了下来,这让陶勇心里很是不爽,情绪挺大的,还坚持要继续打。陈士榘见状,就让一师的政委王集成去开导开导陶勇,这才好不容易让陶勇的火气消了点。
陈士榘原本打算就让山东八师当主攻,但也不能忘了华中一师之前的付出,所以就决定让两个师一起上,一个攻北,一个攻南。结果八师那边新得的榴弹炮连特别给力,一炮就把枣庄城给轰开了,立下了头功。
鲁南战役结束后不久,华东野战军就宣告成立了。这时候,粟裕当上了副司令员,并且由他亲自来指挥打仗。而参谋长这个位子,则是由陈士榘来担任。可能是因为鲁南那档子事儿吧,陈毅没再把电台给陈士榘用,而是收回到了华东野战军司令部。
粟裕在指挥打仗时,还是得应对像陈宋王许这些山东将领的挑战,就连那个以前在新四军待过,但说到底还是八路军老班底的韦,对粟裕这个年轻人也不是完全心悦诚服,特别是陈参座,更是有些不以为然。但陈毅和粟裕脑子转得快,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既没让陈参座丢了面子,又让他的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一来,华野就慢慢挺过了那段难熬的适应期。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48年快12月的时候,粟裕收到消息,说黄百韬的尸体已经找到了。下边的人就来问粟司令,要不要去瞅瞅。
粟裕沉默了好一阵子,然后说算了,不看了。咱们得赶紧想办法通知他的家人,让他们来把遗体接回去。
手下们原本都挺兴奋的,想着粟裕这回总算是把那位老对手给解决了,心情应该会好点。但奇怪的是,粟裕脸上愣是一点笑容都没有。从那以后,大家也都不再提这回事了。
黄百韬,生前担任的是国民党第七兵团的中将司令,淮海战役那会儿,他在碾庄圩被包围了,最后在华野部队的枪林弹雨中丢了性命。
粟裕为啥不爱说话呢,原因挺复杂的,他自己也从来没提过。但我觉得吧,这跟他和两个人的过往较量有点关系。
要说在国军将领里头,谁能让粟裕头疼,那黄百韬肯定算一个。
特别是1947年,粟裕表现得极为出色,但让人意外的是,黄百韬在粟裕面前居然从没吃过败仗。我一直特别佩服粟裕大将,不过说实话,黄百韬这家伙,还真是个难缠的对手。
粟裕和黄百韬在苏中战役时就有过交锋,不过那时候规模还不算大。粟裕这边只有三万兵力,却跟国民党军的十二万人干了一仗。黄百韬带着他的整编25师跟粟裕对上了,那是苏中七战里的最后一战。黄百韬之前没跟粟裕交过手,但粟裕那灵活得让人头疼的战术和超强的战斗力,让他大吃一惊。所以黄百韬跟粟裕打仗时,总是留点后手,一不对劲儿就准备开溜。粟裕虽然给黄百韬来了个狠的,但黄百韬跑得快,撤退时那叫一个利索,粟裕也没捞到多少便宜。苏中那七场仗,粟裕全胜,但黄百韬的部队是国民党军里损失最少的。
那时候,粟裕可能就已经对那位聪明机灵的国民党将领多留意了几分。
1947年,粟裕可真是出尽了风头。从莱芜战役那会儿起,他就一路开挂,赢了一场又一场。把国民党军打得摸不着北,其中,国民党军的五大精锐之一,整编74师被彻底消灭,还有整编11师,在南临战役中也差点被粟裕给包了饺子。
粟裕指挥起五大主力来那是游刃有余,但唯独碰到黄百韬带着的整编25师,就让他感觉特别棘手。
孟良崮那仗,黄百韬的25师离主战场最近,攻势特别猛,粟裕安排的挡援队伍都快顶不住了。黄百韬的人马离张灵甫那边也就几里地,枪声炮响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在国民党那些来支援的部队里,就黄百韬最拼命。
粟裕战后仔细回想,那时候华野1纵已经快挡不住黄百韬的猛攻了,损失特别惨重。要不是4纵有个营正好路过天马山,被1纵硬留下来帮忙,黄百韬说不定真能冲进孟良崮,把张灵甫给救走呢。
在接下来的南临战斗中,黄百韬让粟裕吃了不少苦头。
粟裕亲自带着几个主要部队,把胡琏的第11师和李弥的第8师分别困在了南麻和临朐。胡琏和李弥虽然拼死防守,但最让人没想到的是黄百韬。他带着自己的部队,不停地对粟裕派去支援的部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就他一个师,竟然损失了近万人,和胡琏、李弥那两个师的伤亡差不多。更糟糕的是,他的团营长死伤了一大半。
粟裕怎么也没想到,黄百韬会如此豁得出去,拼尽全力进攻。结果,南临战役还是以华野自己先撤走而宣告结束。
打完那场仗,粟裕带着部队掉头往东,直接跑到鲁西去打沙土集战役了。
谁都没料到,黄百韬这家伙会瞅准华野东线主力不在的空档,跑到胶东去大肆抢占地盘。
那时候,华野在胶东那边只有四个纵队能用,但其中三个在南临那一仗里被打得七零八落了。唯一一个还算完整的13纵,是胶东新拉起来的队伍,战斗力嘛,差点意思。黄百韬一到胶东,那叫一个凶猛,连着攻下了好几个县城。许世友呢,那时候是华野东兵团的司令员,手里没人可用,真是挡不住黄百韬的势头。
打了一个多月后,黄百韬成功占领了烟台,那可是连接胶东和东北的重要港口城市。
许世友硬着头皮,咬牙忍受着疼痛,不得不撤退到胶东的一个小角落,好让队伍能喘口气,恢复元气。黄百韬见状,一点也不客气,马上带着人马去攻打威海。胶东那三个重要的港口——青岛、烟台、威海,现在已经有两个被国军给占了。要是威海再保不住,那整个胶东可就完蛋了。
就在黄百韬正对着威海城里开大炮猛攻的时候,蒋介石突然打了个电话过来,让黄百韬带着他的25师去苏北,去攻打华野的南线部队。黄百韬立马调转方向,把炮口对准了南边。到了苏北,他成功打败了华野的2纵和11纵。虽然黄百韬没能把威海攻下来,没法完全封住胶东,但他在南线取得的这场胜利,也让他觉得挺自豪的。
1948年7月,离粟裕在孟良崮重新了解黄百韬过了差不多一年多时间,黄百韬又在豫东战场上给了粟裕一个大大的意外。
粟裕一开始是打算把邱清泉的第五军给“吃掉”的,但没想到没逮住邱清泉,反倒是把区寿年的兵团给团团围住了。
关键时刻,黄百韬又一次挺身而出,像救火队长一样,从济宁火速赶来,豁出命去救援区寿年兵团的72师。
济宁和豫东战场隔得还挺远,粟裕压根儿没想到黄百韬会跑这么远来支援,更没想到他下手会这么狠。
这回可真是拼了老命,比当年孟良崮救张灵甫,还有南临战役救胡琏、李弥那会儿还要猛。没想到黄百韬这回竟从配角变成了主角,直接就跟粟裕的主力杠上了。
粟裕是越战斗越有干劲,按你们国军的老规矩,一般都是宁愿别人倒霉也不愿自己吃亏,你这个不相干的人,凶神恶煞地凑上来干啥呢。
粟裕这时下了一招挺冒险的棋,他一边对区寿年兵团的剩余部队进行围攻,另一边又包围了黄百韬,打算一下子就把这两大块敌人给解决掉。
不过,粟裕看起来有些冲动了。华野的战士们之前已经拼尽全力,能够歼灭区寿年兵团那近十万人马,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现在,他们实在是没力气再去对付黄百韬了。
战斗打得难解难分时,粟裕突然决定不再围攻,直接带着队伍撤了,把黄百韬晾在了一边,不再理他。
黄百韬因为这事儿,深得蒋介石的赏识,直接被提拔为第7兵团的司令官了。
从1947年6月开始,一直到1948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黄百韬居然能让粟裕吃了好几次亏,这在国军将领里面,可真是挺难得的。
说白了,就是英雄惜英雄,高手认高手。虽然咱们和对方是对立的,但在战场上,碰到真正厉害的对手,心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佩服。
淮海战役一开始,粟裕就带着七个纵队,立马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包围了,这明显看出他对这个敌人的重视。
不过这次黄百韬可没拿出他平时的实力,被困在碾庄圩里头,他表现得挺失常,既没有以往的机敏,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坚如磐石了。
事后想想,黄百韬指挥的那几个军,其实都不是他带出来的老队伍,而是临时凑起来的,所以他没法像以前那样指挥得得心应手。另外,蒋介石用人嘛,总是边用边防,七兵团里头的很多军官,好像都在盯着黄百韬,生怕他势力大了,被军中的大佬给拉过去。这估摸着是蒋介石担心黄百韬一下子爬得太高,会被别人给利用了。
其实,黄百韬最后战死沙场,不光是因为打仗没打好,更多的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他的失败,军事上只是一部分,更多还是栽在了政治上。
粟裕之所以选择不说话,我猜,可能是因为他心里既觉得可惜,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黄百韬可是个抗日的大英雄,军队里的好将领,结果却为了那个腐朽的蒋家独裁统治丢了命。这不仅是咱们民族的悲哀,也是他自己人生的悲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