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6|回复: 7

【史海泛舟】粟裕刘伯承用兵对比,一个细节反映出,刘粟互相都学不会对方打法

[复制链接]

 成长值: 17380

发表于 2025-1-13 0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军事领域无与伦比的大家、高人,两位各自指挥二野和三野打过无数好仗,坊间一直乐于比较二位的军事水平谁高谁低,这是一个伪命题,刘粟二位所处的战场环境不同,面对的敌情不同,非要强比,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关公战秦琼。


不过此事也并非完全不能讨论,都是指挥三军的统帅,他们的作战风格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刘粟二位指挥作战的过程、结果和精彩程度各有千秋,今天我们讨论的方向,就是二位高人用兵方法策略的对比。


一、刘伯承专业超一流


刘伯承元帅军事生涯起步极早,远比粟裕为早。当过红军总参谋长,是早期推动红军正规化重要功臣。提这个话头的就是要说,刘帅是我军早期高级领导人中,军事理论素养最高者之一,或者说最高也不为过。


抗战时期他指挥的几次经典的伏击战,像七亘村、神头岭、长生口等战斗,规模虽说不大,却仗打得精妙无比,显示出刘帅卓越、精细、准确的军事风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党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都是刘帅的得意之作。


具体战役情况本文就不一一展开说了,相关资料网上多得是。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解说一下刘帅的风格,主要从《刘伯承军事文选》看。


1992年,刘伯承元帅辞世6年后,军事科学院编纂了这套一本三卷的文选,收录自1923年至1972年刘帅的军事文稿。1972年刘帅双目失明,1973年后丧失思维能力,所以至1972年为止。


通观这套文选,笔者敬佩、敬仰刘帅伟大之余,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刘帅极其重视总结、研究,以及部队正规化建设。


不是凭感觉瞎说,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更理性的认知,笔者对刘帅文选三卷的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


三卷收录刘帅文稿共计394篇,前两卷是战争时期,第三卷是建国后的。建国后没有直接研究作战的,我们只以前两卷作为研究对象。


前两卷共291篇,文稿类型、数量及比例如下:


直接涉及指挥作战及部署:144篇,占比49.48%


战术研究、正规化建设、总结报告:120篇,占比41.24%


信、建议、发言:21篇,占比7.2%


大事记及其他工作文书:6篇,占比2.1%


刘帅是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中野、二野的军事首长,指挥命令部署类文书居然只占约一半,而涉及战术研究、总结报告、正规化建设的文稿,居然占41%多。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在那么繁重的作战任务之下,还抽出这么大的精力,对战术工作、正规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部署,一来说明我军当时正规化水平确实不高。二来说明,研究战术、及时总结、加强正规化,对提高战斗力确实有巨大作用。


以定陶战役总结为例,可窥见当时的面貌以及刘帅的心态。


定陶战役我军作战对象是赵锡田整编第三师,和川军整编四十七师。是役全歼整编第三师,击溃并消灭整编第四十七师大部,此役导致国军高层震动,蒋介石因此免去刘峙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之职,并将郑州绥署指挥职权并入徐州绥署,间接使国军在中原的力量部署发生较大震荡。


虽然仗打胜了,也产生了足够战略效应,但刘帅并不是很满意。


不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战术层面。


我军集中四个纵队的主力,约5万多人,打敌两个整编师1.5万余人,三倍速多的兵力优势,打的很艰难很吃力。我军伤亡多达3500多人,伤亡略高,而且打整编四十七师未能造成全歼,刘帅引为余恨。


刘帅在定陶战役后,不仅毫不客气地把定陶战役总结批评了一顿,又把之前打陇海路战役拿出来,重新总结研究战术问题,指出一大堆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伯承军事文选》第二卷部分目录


比如,不重视通信线路架设,导致各纵协同不好,这个应该指的打四十七师打成击溃战。


又比如,不善于组织进攻村落和据点,导致进攻过程中伤亡大。


再比如,重猛冲而不注重火力兵力集中运用,不善于临场调度把攻击点集中到一点。


以及,对大兵团作战中边缘地区游击战的忽视,保密工作不够致敌人刺探到我军情报,攻击诸点敌人口张得太大,等等……


刘帅的口吻,仿佛陇海路战役与定陶战役,我军打了败仗一样。


有用吗?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有用。


什么叫打一仗进一步?怎么打一仗进一步?必须时时注意总结,才能不断纠正弱点,才能越打越聪明。


战争从来不是只靠一味猛打猛冲,而是要带着脑子去打。


中野二野作战,大家很少难看到像孟良崮、莱芜战役那样的精妙之仗,很多战役都是中规中矩的敌我相持,但打的都非常稳,具备条件能打胜的基本都能胜,不会出现意外。而我军又没有什么突出的破绽为敌所乘,即使在形势被动时,部队也不致于大乱。


挺进大别山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部队都没有乱。


1947年12月刘伯承率部转出大别山,行军途中,在河南光山县北向店突然与整编十一师遭遇,当时夜半更深伸手不见五指,刘伯承的指挥部与胡琏整编十一师鬼使神差地进了一个村子。指挥部人员发现敌情后,在刘帅指挥下,不慌不忙,悄无声息地迅速开拔,与整编十一师部队擦肩而过。


国军当时也没有充分侦察情况,以为走过的是友军,也没有多问。如果真的交上火,刘伯承就要被胡琏活捉了。


此次脱险,要说全靠运气也不尽然。如果不是平时训练有素,哪来这临危不乱的勇气,又哪来这迅速脱险的本事?


二、粟裕奇谋超一流


粟裕人生的华彩篇章基本都在解放战争时期,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最后是淮海战役。


粟裕大将的指挥风格极富艺术性,奇诡非凡,高峰迭起,令人难测其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神,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恰好,粟裕大将去世后,军科也编纂了一套《粟裕文选》,共三卷,收录粟大将各类军事文稿639篇,第一卷是红军和抗战时期,第二卷解放战争时期,第三卷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同样以第一卷和第二卷为考察对象,看看粟裕大将的指挥风格。


前两卷共收文507篇,文稿类型、数量及占比如下:


直接涉及指挥作战及部署:346篇,占比68.24%


战术研究、正规化建设、总结报告:130篇,占比25.64%


信、文告、讲话、题词:20篇,占比3.94%


工作文书:9篇,占比1.78%


回忆:2篇,占比0.39%。


与刘帅的文稿一比,差别非常明显,粟裕文稿极其偏重于指挥、决策与谋划,占总数量多达68.24%,而战术研究、正规化建设比较低,只占四分之一略多。


两位战略大师的文稿当然并没有全部收入文选集,但我们要相信军科的水平,但凡收入文选的文稿,都是最能体现军事水平的。从文选窥见刘粟二位指挥风格是完全合理的。


刘帅几乎做到了仗仗必总结的地步,哪怕是最要紧最吃力的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刘帅一有余暇,就赶紧弄一歼击情况报告,好指导各纵队进一步总结经验,利于再战。


粟裕几乎是反着来的,很多仗打完后都没有总结。给人留下印象较深的,只有七月分兵。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粟裕思想压力很大,对之前一系列指挥决策有所反思,所以接连三次总结检讨,非常罕见。


其他战役,基本都是打完就算。比如豫东战役的总结,这是一场指挥十分精妙、战果非常大、扭转七月分兵以来颓势的关键之仗,论其规模、难度,几乎可算作一场小淮海战役。


但是文选中居然没有收录正式的总结,仅有一篇补救式的总结。


什么叫补救式总结?说来其中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来豫东战役前,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与陈赓兵团会攻洛阳,陈赓先攻不利,陈士榘指挥炮兵助战,首先攻破洛阳城,后来在战役总结大会上,陈士榘对华野火力优势强调较多,引起中野同志的不快,刘伯承在现场也觉不是滋味,说“各人打仗手法不同”“(中野与华野)各有所长”等等。


豫东战役胜利后,华野司令部给新华社提供了一篇介绍战役胜利情况的新闻,名为《华东军事观察家评开封及豫东大捷》。该文又强调充足的炮火对制胜的重要意义,而对中野在河南牵制邱清泉、胡琏等国军主力部队的作用没有强调,引起中野方面的意见。


陈毅当时已在中野任职,见此新闻实有不妥,赶紧给粟谭陈唐等人发电报,提醒他们不要骄傲,不要片面强调自己能打,要顾及兄弟部队在此战中的牵制作用。


粟裕于是以粟陈唐名义,赶紧制成一份洛阳开封睢杞战役的检讨,虽说用大篇幅检讨了炮兵战术运用的到底好不好,但其要旨并不在总结,而是委婉地对中野表示歉意。


话说回到粟裕的指挥风格上。他对战术研究、情况总结并不是不重视,部队也会做很多总结工作,之所以没有收录到《粟裕文选》,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一是粟裕并没有亲自起草或者署名总结报告,所以诸方资料收集,未见此类文稿。


二是总结多停留在部队层面,没有形成太多纸面材料。


说到底,重视程度还是不如刘帅。


但粟裕也能打胜仗,他有他的独特风格。那就是充分掌握了大兵团作战的灵魂和规律,在己方部队并不是很充实、不是很正规化的情况下,运用战略上的神奇调动,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我强敌弱的局面,并战而胜之。


关键的学问就在于神奇的调动,在敌人并无明显破绽的情况下,一步步将其牵引至我方理想的作战时空,不得不说,粟裕把握时机、火候的能力,实在敏锐到了极点。


用句俗语讲,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粟裕与刘帅的指挥风格互相差别极大,刘帅高度重视正规化建设,高度重视军事理论,高度重视战术,经他打造出的部队都非常稳,他也不怎么挑手下将领,谁来都能驾驭,盖因他驭将之术是正规化的理论,而非鲜明的个人风格。


粟裕几乎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指挥严重依赖于个人智识,对将领、对部属很挑,如果上下沟通不好,执行不到位,比较容易产生阻力。粟裕指挥叶王陶三个纵队得心应手,而指挥老山东部队往往会有阻力就是这个道理。华野组建前期,若非陈毅上下弥合,极力消解华中与山东将领作战风格上的差异,想来胜利不会来得那么快。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能明白,为什么说刘与粟互相学不会对方的打法呢?两人的军事认知体系不一样,打法套路不一样,要想互相兼容,太难了。


对军事学来说,这显然是能极大丰富军事理论的好事。刘粟二位的天纵之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揣摩。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40 津贴 +60 收起 理由
淘气的中年人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南坡居士 + 2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成长值: 18130

发表于 2025-1-13 04: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史海泛舟】粟裕刘伯承用兵对比,一个细节反映出,刘粟互相都学不会对方打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05:33:23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祝战友们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2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揣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3 22:20:07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粟裕是我军的战神,没有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4580

发表于 2025-1-14 09: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签到,大家幸福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4580

发表于 2025-1-14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签到,大家幸福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4905

发表于 2025-1-14 09: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