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p8 h* p- A: V. ]6 e
, ?1 V* c( h, e: \, M 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第7期: 《沁园春 .长沙》) U" C) B9 ~1 ^9 N% }
5 I$ k' e+ [! p, D, X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 京。从1949年到197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他不仅在政治、战略上展现出过人才智,在文学上也有颇高成就。本专辑主要讲述毛泽东诗词的内涵、艺术特点和价值,重点解读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从1906年到1966年,以时间为轴,以诗词为面,将历史的波谲云诡,与70首诗词相结合,组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揭开那个特殊年代鲜为人知的一面。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xiāng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gě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chàng怅liáo寥kuò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qiú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è遏飞舟? 白话译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在这寒冷的秋天里,看那湘江静静地向北流去。远处,千座山万座山,已红透了,层层树林都被染得如此绚丽与烂漫;俯视江水,清澈见底,许许多多的船,争相竞发。雄鹰在苍穹上翱翔,鱼儿惬意地闲游在浅浅的水底,世间的生灵都在这降霜的天气里获得它们的自由!可我却在这无边的宇宙间,感到有些怅惘,我要问这苍苍茫茫的大地,谁来主宰它的命运? 7 C7 [. c% {: l0 f: i1 j$ E) t
5 ^- u' N4 s6 F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b0 c# N6 g" [% E6 G2 Z% Z; F- y; M 曾经,相约朋友们到此游赏,回忆那个时候,多姿多彩,多么沉重厚实!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各人都满腹经纶,怀着那奔放遒劲的远大理想,要用彼此的才学指点江山,要用练就的本领书写春秋!只把那自古以来的王侯将相,看成一抔粪土!可曾记得:我们一同在水流最急处,奋勇搏击,那连天的大浪,岂能阻挡住前行的方舟。 + w& B7 L6 L a6 }# P- s
创作背景:
% S# C% g% v) ?. ^! E L( f9 W: R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长沙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长沙长达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毛泽东与萧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在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泽东和陈书农被选为干事。1919年起,毛泽东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湖南一师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运动时期,他组织领导了湖南的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接着,他领导了“驱张运动”。1920年9月,毛泽东与何叔衡在长沙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他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0月10日,他们在长沙建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为书记。不久,又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也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参加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9月,又返回长沙,领导反对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斗争,并开展工农运动。1925年2月,他带着妻儿回到韶山养病,并领导开展农民运动。8月28日,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得到消息后,秘密潜入长沙。在赵恒惕追捕下,他却在长沙待了一二十天,会见了中共湘区、省工团联合会、文化书社的负责人。9月上旬,他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登岳麓山,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4 {' k3 S4 ] _2 a9 f 整体赏析: * k3 k- Z Q: v5 ?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词章。纵观全词,写景、述事、抒情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论是数词还是动词的选用,呈现的都是一种豪迈的气势。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景、事、情紧密交融,汪洋涵汇,大气磅礴,实开临秋抚事词篇之大观。 5 U9 @% M6 n5 H4 G9 n5 I* N$ |
词的上阕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一词给人一种寒气扑面、秋风凄厉之感,既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又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社会黑暗的现实,更是作者对自己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的切肤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人一种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旷感。接下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这幅秋景异常壮美而富于活力,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作者描绘这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不是信手拈来,极目所及,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把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面对如此壮美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动神驰,喷出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把自然风景静态和动态的生物作了高度的概括,深刻揭示秋景之奥秘,揭示人生之哲理。“怅寥廓”三个字,表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虑。面对如此多娇的祖国,反观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残酷现实,迫使他在怅惘中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这一诘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
) ^! P- m# J, j 词的下阕侧重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以“忆”字为统领,以情为线,带情叙事,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作者过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峥嵘岁月稠”正是“曾游”时的时代特征。一个“恰”字打开记忆的窗口,“同学少年”是“百侣”的年龄特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是“百侣”的素质特征;“挥斥”“指点”“激扬”,表达“百侣”的革命气势与革命豪情。“粪土当年万户侯”,典出《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这里的“粪壤”是楚怀王左右的亲信,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百侣”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在热血青年们眼中,那些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达官贵人,如同封建时代的万户侯一样,为人不齿,粪土不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表面上是在回忆游泳经历,似乎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运动”中激流勇进,勇于革命,同时也隐喻作者在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这表现了作者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上阕“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 p7 Z3 l6 v; }" O 这首词脱尽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全词无论写景、忆旧、议论、记事,都紧紧系于变革现实的思想主线,主题鲜明,羽翼丰盈。词中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事迹之卓绝、情感之豪迈,四者格调一致,相互辉映,建构浑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整首词意境雄伟瑰丽,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动人,思之,其理感人。
0 M) X8 I. s' S' R3 }5 A4 `& y# ?% M9 ?
( s D% n2 m' f9 Q; | t) S
* I3 w+ ^/ ]: U$ c$ v! [( v0 r# S
: D: h O; l9 i!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