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高飞鹰 于 2025-2-10 11:43 编辑 3 e' _0 r0 g/ @3 J2 C, y1 W
( \# F+ D/ X# ~7 f: N' I6 U 这是2019年春节期间写的一篇小文章,由于配图较多,便于大家阅读,特分为上下篇。
. F* D1 j- T1 a& l/ p
( A7 d2 u2 ^- l8 }$ ?! O春 忆(上)
* ^" v% }7 ~" _- w8 t3 e1 o* m新年来的快去的也快,转眼即是正月十五了,望着窗外柳絮般飘洒的雪花,孩提时过年的情景不由得浮现在眼前…… 那时,物质生活匮乏,文化娱乐又少,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一是过年可以穿新衣。基本上冬天就一件外套,套穿在棉袄上,整个冬天就盼着过年能有新衣服。过年的新衣也是母亲在集上扯了布料自己裁剪缝制的,冬天的棉袄要一直穿到快入夏,热的不能再穿了就直接换单衣。二则过年能吃上点好吃的。平日只能吃黑馍、玉米面馍,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白馍和大米饭(大米是自家种的水稻碾的,米里少不了稗子米和小石子,吃着不小心就咯牙,但平时很少能吃到,只是村里有各种喜事和过年才能吃到)。三是春节能放鞭炮。到了腊月,男孩子早早就缠着家里给自己买鞭炮,由于经济所迫,基本上买的都是100响或200响的,舍不得整串燃放,拆散成单个放在一起,又担心受潮,就放在炕上最热的地方(热炕头)暖着。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蒸过年的花馍,至少都要蒸好几大锅,有的是连着蒸好几天,因此炕上烙得人坐都坐不住,故而时不时有些玩伴的鞭炮提前在炕上像炒豆子一样爆个不停,无奈只得缠着大人再给买一串。
最激动的时刻莫过于大年三十晚上,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早早就躺在了炕上,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坑头,又睡不着,时不时听到外面传来零星的放炮声,总盼着天快点亮,就这样迷迷糊糊睡着了。约莫凌晨四点多,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小伙伴们就一个个你呼我唤地喊着起来放鞭炮了。一个个穿着新衣服,口袋里装着拆散的小鞭炮,有的手里拿支点燃的香烟,有的拿根燃着的母亲纳鞋的细绳,不时从口袋掏出一个小炮仗,点燃了扔到地上或空中,夜空中“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天亮时,口袋里的小鞭炮早就放完了,就在地上找没燃的炮重新放,或剥出里面的火药,用火柴点燃了放烟花。胆子大的拿了二踢脚(燃放时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爆竹先是在手中“嘭”的一声响,再蹿到空中“啪”的再一响),他们不敢像大人那样用手指轻捏着燃放,就放在地上或石头上点燃了转身就跑。女孩子们则穿着漂亮的花衣裳,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像欢快的小鸟儿。
9 P9 G$ R7 j9 s7 Q+ v9 S2 L
& u4 w/ C5 W5 C+ t
农村每天两顿饭,第一顿上午十点前后,第二顿是下午三点左右。初一的习俗早上不叫人起床,要自己早早醒来,而且要看谁家的饭早。初一早上吃饺子,下午是米饭。饺子是萝卜、豆腐馅,不过真香!过年买肉最多也不过半斤、一斤,要么切片用油炸熟了备着炒菜用,要么生贮在盐罐里用时切一点,招待客人最常用的蔬菜就是胡萝卜、白萝卜、大葱、大白菜和豆腐。
0 J; Z, L! Q9 m. J
, `" P5 Z1 r8 t, h% S: q% q9 x9 x
初二至初五都是向主要的亲戚拜年,比如舅家、娘家,去时都提一篮花馍,民间有叫“追往亲戚”,追忆对方以往的恩惠,再续新一年的友情亲情。花馍的主馍是油角角(像大包子一样中间包有油面),油角角是送给家族里的长辈的,在走亲戚的时候,每家带一对,晚辈送长辈,追念关怀爱护之恩;大馍的地位仅次于油角角,可以送给同辈但是年龄较长的亲戚,同辈互送,感念一年的帮顾之情;配馍是花云云(也叫旋旋馍、小馍),祝愿对方日子过得“平步青云”。花云云有的地方称其为花边馄饨,取意天地混沌、包罗万象、阖家团圆;还有的叫元宝馍,就是送财富之意,来客若在主家吃饭,主家就多留一个元宝馍;来客吃不吃饭,主家都要给来客回礼——馈赠一个“十蟠花花”,即枣山,祝愿对方殷实如山、步步登高。 * B# @# z2 [$ E$ n W1 e
4 M/ s" N9 e+ i6 i) R! Z
5 `9 }, l/ F+ r& _
$ b" ?) m. B9 F8 E/ ?
9 e# Z. }9 n1 o
初六至初八都是送灯笼,娘家给外孙(女)、舅家给外甥(女)、干亲给干儿(女)送灯,送灯笼寄托着美好的希冀和祝愿。舅舅为何要给外甥送灯笼呢?村里人是这样解释的:人出生后前面的路是黑的,不知道应该向哪里走,舅舅给外甥送了灯笼,外甥的前程就会一片光明。在关中农村,除了舅舅给外甥送灯笼之外,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也要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种送灯笼的用意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送花灯时要带上灯笼和“坠灯馍”,一般是老虎馍和鱼馍,即面鱼面虎,祝愿孩子虎头虎脑、吉庆有余(年年如此,一直要送到孩子12岁。最后一年,即孩子12岁那年,主家大宴宾客,俗称完灯)。春节过后家家都要留下一些枣山和花馍,用绳子穿了挂起来晒干,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掰碎炒了吃,又名“咬蝎子尾巴”,表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虫鸟花草开始活动。
( w, s& s b' J1 ^; A
; r8 O2 _# c. J: p+ H
. Q* y$ B0 x! E
0 y0 L* u$ ^& o) A3 }
6 X/ Z1 U6 R' K1 a8 _ T' G
- P7 q( |. P, s% [- _) |4 T8 I7 c
从初七开始,一到傍晚,村里陆续就有孩子开始点灯笼,开始零星几个,慢慢地就多了起来,远远近近,红红闪闪。正月十五的晚上,家里所有的灯笼都要点起来,所有的灯都要亮起来,所有角落都要点燃蜡烛(名曰“灯照四角”,意为到处都是光明,没有黑暗的地方),除此之外,还要有人挑上灯笼,走遍家里的所有角落,通过照明祛邪免灾。孩子们则一手挑着灯笼,一手抱着老虎馍或鱼馍,在村里笑着、闹着。有的家孩子多灯笼也多,就在门前的树间拉根绳子,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灯笼串起来挂在上面,每个灯笼里面点的红蜡烛下坠一小块萝卜或玉米芯以保证蜡烛垂直,由于灯笼很多,往往是正忙着给一个灯笼换蜡烛,另一个因蜡烛倾斜燃了起来(人们称为“红火”)。此时此刻,村里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天空是红彤彤的,树上是红彤彤的,大人的脸是红彤彤的,孩子们的脸也是红彤彤的……
# L; W0 ^, C) G2 A/ W/ ?+ |' i
3 X3 _9 h( e( Y% z
5 U) Z" l2 Z4 S' c( N
: x+ g" g) A# m; T4 h; _
' @# x6 `' Z/ ~2 o7 ]7 Y+ C( N1 r; U5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