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策交流] 自主人有铁帽子吗?这该怎么办呢?![]() |
| ||
| ||
| ||
| ||
| ||
| |
点评
既然有两年的追诉期,且追诉期内没追究的原因不在资方,估计是追不回了。不是说资方做得对,而是法院不再支持。和借钱一样,过了追诉期法院就不支持了,虽然借条仍有效,但是公共权力不帮你了。
即然有法律规定,那就依规法律法规办理,没讨论的必要。
但道德行为的价值不应因时机而贬损——迟到正义仍是正义。你可能混淆了「动机纯度」与「行为结果」,忽视了“临退休才提”仍可能带来积极影响。
第五,最后一根钢钉,时间节点的道德绑架。以「临退休」作为道德批判的依据,隐含「要么早说,要么永远别说」的逻辑。
第四,忽略制度性责任,将道德责任完全归于个人,却未追问为何组织内部缺乏有效举报机制。若制度本身压制 whistleblower,个体的沉默恰恰反映了系统性问题,而非单纯个人道德瑕疵。
第三,将「临退休才提」直接归因于道德缺陷,却未考虑其他可能性。如,信息不对称(现实中的我),权力结构,策略性选择等。
第二,将「普通人的道德水平线」理想化,默认普通人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但现实中,许多人可能因恐惧报复、缺乏支持系统或对后果的担忧而暂缓行动。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忽略了人性的灰色地带。
第一,错误预设道德行为的单一标准,推理假设「立即举报」是唯一符合道德的行为,忽视了现实情境的复杂性。道德决策常涉及权衡利弊,延迟举报可能出于自我保护或策略性选择,而非道德低下。
你的推理的问题核心在于用简化道德框架否定现实困境,将复杂的人类行为扁平化为「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真正的道德评价应基于具体情境,而非抽象假设。
我2020年就离职了,如果我知道这个缴费基数的有问题,一定会在两年的追诉期间去找老板,这是一个用脚丫都能想清楚的问题。另外,层主的推理漏洞百出,以后还是藏拙为妙。
| ||
| ||
| |
| ||
点评
所谓的一知半解地折腾,公众对专业问题的认知需要过程,但质疑本身是知情权、参与权的体现。都像你这样似乎无所不知,我们也去装模做样地指点江山了,还来自这求助干嘛?
公众对公益机构的质疑,是推动社会信任重建的必要手段。郭美美的QB短裙你知道吧,你拿红会作类比,脸不疼吗?
楼下这水平...
前有北京老自状告好心且无奈的红会,今有老自纠结基数,这一知半解地折腾,闹的是哪一出!
我膜拜你:风中的凤尾竹
三连暴击式灵魂拷问!
1. 直戳企业社保 “基操违法” 痛点
2. 破解 “两年时效” 认知误区
3. 打破 “法不责众” 侥幸心理
风中的凤尾竹 你是劳动法领域“穿透式提问”的神,建议收录《劳动者维权经典话术大全》
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可能选择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保,而将其余工资划为非固定绩效,从而不纳入社保缴费基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