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37|回复: 34

逐月政策优化调整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大家好,我是公子小白,一名2021年选择逐月方式退役的老兵。
讨论逐月的公众号和文章很多,之前也看到不少网友对逐月政策的评价,主流看法是“谁傻谁逐月”。


公子是傻子之一,但也算比较有发言权的亲历者。


最近几年,向公子咨询逐月政策和经验的老战友不少,每次听完分析后他们都会对我说“还是你有勇气、有能力!”


不太确定,究竟是在夸我还是在阴阳怪气。


对逐月政策“看空”,好像是身边战友的基本盘——选的人较少、“骂”的人较多。


这几年的退役人员,虽然都表态无论何种安置方式都是无上光荣,但到了用脚投票的时候,显然压倒性优势还是在转业一方。


看完身边情况,再看看官方说法。


用“地厅级地名+逐月领取退役金”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各地退役部门官方公众号上可以看到:


2021年以来,北京丰台区3年累计接收逐月军人28人,驻军较多的京外城市桂林市3年累计18人。


也有零星报导提及,2022年济南市接收逐月军人14人,北京西城区16人、海淀区70人,2023年北京海淀区接收53人,2024年格尔木市7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中还包括选择逐月的军士。


单说数字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稍作对比,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2018]19号文的统计,“2018年全军将安排82358名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其中计划分配49850名,自主择业32508名,安排4567名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


我国的地级行政区共333个。简单做个估算,平均一个地级市(区)要接收约150人计划安置、98人自主择业。实际上,不少三四线城市一年接收不了十个军转干部,而刚才提到的几个热门地市接收的数量一定远超均值。


这么一比,就知道:选择逐月方式安置的退役人,从目前看确实还不多。



理论与实际
静下心来琢磨下,我们可以看到推出逐月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编制总量收缩、公职人员专业化必然导致留给转业的编制减少,拿钱换安置是政府的最优解;


在现役与退役去耦合的指导思想下,退役金与社平收入挂钩而非现役工资,是军归军、民归民的清爽切割;


鼓励再就业、争取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于社会和个人都是双赢。


这些,理论上讲都没错。理论推导的结果是,逐月将分流大量安置压力。


那实践中又是如何呢?并不乐观。


哪怕公子本人,虽然选择了逐月,也会向战友们做介绍。


但,介绍不等于推广。面对前来咨询的战友,分析过后我几乎都建议他们选择安置。


因为,头几批选择逐月的,多数是像公子这样主动选择的,基本都是从事军地通用性较强专业、具备一定军地合作基础和社会资源积累、家庭经济压力较小、性格外向敢于尝试的。


咨询我的几位战友又是什么情况呢?


高配副团即将达龄的营主官、


长期在后勤机关工作的大姐、


爱人全职在家带娃的上校工程师(2020年底调了上校但后面几年一直评不上高职)、


......


这些人,随便一人的情况,对应逐月的设计,都是劣势。


我直接告诉他们:不适合逐月。


对那位大姐,我甚至直接建议她争取去社保中心或者风景管理处这样的事业单位。


他们基本都听从了我的建议,选择安置。


人性和境遇都是相通的,站在更广阔的空间,逐月者目前不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许选择逐月的个体中也有混得风生水起的,但从宏观来看,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的。这说明:


逐月这个制度,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也是符合国家就业、养老制度改革大方向的;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政策的宣讲、观念的转变以及退役后的扶持等,还是存在不足的。



问题和争鸣
逐月制度目前来看好像效果不如预期,症结何在?已经有很多讨论了,公子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也有介绍,站在个人角度看,突出的有三:
一是政策调整步子迈得太大。自主、逐月前后一年待遇差别之大,绝大多数人接受不了,不符合我国政策调整领域一贯的积极稳妥、平滑过渡思路;


二是政策设计与社会实践存在差距。军地职业无缝对接、持续奋斗工作的设想很好,问题是,40 岁左右归回社会找工作、交社保,是文件里轻飘飘一句“鼓励再就业”就能实现的吗?


三是待遇保障全方位低于预期。房补、取暖费没了,职业年金冻结,医保基本归零,每月退役金不高,较曾经一起战斗的现役战友、自主战友差了一大截不说,一旦找不到工作,生活品质基本由小康跌入温饱边缘,换谁都要掂量一下;更加上退休年龄后的20%,很多人在没弄清楚“退役金+养老金”双保障机制前,更是担心老无所依。


直白地说,不敢或者不愿选逐月的战友,是对退役后的经济压力有较大顾虑,担心该政策无法实现托底。


很多人选择退役是为了归回家庭,但如果因为自己的退役带来全家生活品质的下降,不知这样的回归是否值得?


那么,有了问题,解决方案该是怎样呢?


民间有很多意见建议:


比如,建议恢复自主,回到老路上来,谓之“纠偏”。
公子认为这不太现实,因为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清晰的,逐月政策底层逻辑也没问题,再来“复辟”,怕是逆潮流而动。
比如,建议降低门槛,把干/士龄满16年的要求降低2年左右,扩大逐月人群,让政策的效果“好看一些”。
当然,对快达标的人群而言这是好事,也可能会让逐月总人数有所增加。但是治标不治本,在总盘子一定的情况下,甚至会带来更多人对退役后保障的不满。
比如,建议优化保障机制,提出社保和医保这块主要由国家承担,类似于社会上企业交一半个人交一半的模式。
这样的设想当然会让广大逐月人群经济上松口气,但问题在于各地经济水平不一致、个人对缴费标准需求也不同,而且随着逐月人群增加,财政不可能予以长期支持。想法是好的,但不太具备可行性。
问题也清晰,争鸣也不少,有没有更具备可操作性的解法呢?



对策建议
公子选择了逐月,有切身体会。
说实话,我个人退役后的状态和逐月身份关系不大,但所见所闻还是有一些感悟的。虽然只是大时代中的斗升小民,也希望能为这项制度建言献策,使之日趋完善,造福包括自己在内的更多战友。


第一条对策是:弥补法规盲区,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的法规是社会活动可靠的游戏规则。虽然现实中逐月人群可以办理优待证、享受参公医疗补助,但是,《退役军人逐月退役金安置办法》(部发〔2021〕82号)有意无意回避了逐月人是否干部身份的定位。


而《关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军人的意见》(退役军人部发〔2022〕6号)《关于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的指导意见》(退役军人部发〔2022〕77号)等涉及补贴补助的文件中,对“退役军人”的定义压根就没提逐月人。


也许很多人不在意身份之类的虚名,可是,当女同志办理退休手续时,当创业者去税务机关争取减税时,就可能遭遇潜在风险:你只能按女职工标准退休啊,税补只针对自谋职业、自主择业和复员的,逐月不在文件里啊?!


至于部分地区发放的住房补贴,逐月军人的职业年金发放、党费标准等问题,目前依旧没有明确的依据或解读。


如果法规制度长期存在空白,对于有意参与游戏的玩家而言,都是劝退的客观原因。


故而建议:
梳理现有军地法规,尽快解决遗漏、冲突问题,对于关系逐月人群切身利益的规章,按照以人为本、正向引导的原则增补完善。


试想,如果逐月人能拿着文件理直气壮地享受税费减免、医疗优待,是不是会为持续服役的战友们打个好样呢?


第二条对策是:提前做好逐月政策的宣传解释。
能关注到此文的读者对逐月政策一定有所了解,但在全体人群中还是绝对少数。


这几年向我咨询心得经验的战友,或者认为逐月是8折版自主,或者认为退休后零保障,或者不解为什么还要再就业,或者对医保社保毫无概念。


误解和谣言往往源于无知,第一步你得读懂它,然后再结合自身做出评价和选择。


在现役群体中,毕竟每年涉及退役的人不多,不可能经常性组织政策宣讲。


故而建议:
能在退役测算和填报志愿阶段邀请“执法人”和“过来人”现场交流,尽可能把未来走向在扔出硬币之前就研究透,避免抢完“船票”之后就一脸茫然的情况。


事先考虑得越周全,事后反悔扯皮的风险越小,于公于私都是好事。


这可能是在退役工作中最能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条,也是制度中为数不多可以让个体打破信息不对称,自己掌控选择权的重要一环。


第三条对策是:定期调整计发基数,明确发布机制。
《退役军人逐月退役金安置办法》(部发〔2021〕82号)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动态调整退役金,并在文件后附有“退役金计发基数表”。最终的“退役金”由计发基数、计发系数、服役年限、立功系数、边远系数、岗位系数等参数构成。


这个附表带着一个“2021年”的后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按年份乘以养老金增长系数,3年来已经累乘了3个1+x%的系数。如2022年退役金=2021年退役金*(1+4%),2023年退役金=2021年退役金*(1+4%)*(1+3.8%),如果是年中逐月的,计发方式又会分区间稍有差别。


上述公式中的,如果长期按上述累乘系数模式计算,再考虑各类人群差异性,将造成计算公式复杂多样,不同批次人群统计困难的现实问题。


故而建议:
在频次上,每4-5年集中发布一次新的退役金计发基数表。


进一步观察当前在用的基数表构成,是依照2021年社会平均收入、参考拟退役人员待遇级综合计算得出的。它并不是简单照搬社平工资,有理由相信是经过军地财务部门精算得出的。


考虑到各年度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仅仅用2021年的数据叠加多个1+x%,未必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故而建议:
在内容上,每次发布新的退役金计发基数表同时,动态体现经济发展态势,合理调整表格内各项数据。


这样的定期调整和发布,一方面是对逐月军人提供明确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以实在的数据释放政策优化信号,引导逐月选择,降低计划安置压力。
第四条对策是:适当调整现有计发系数,重点优化退休年龄后系数。
虽然退役金计算公式中系数不少,但其中占主体的是计发系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休前60%、退休后20%,《退役军人逐月退役金安置办法》(部发〔2021〕82号)第12条、16条就是专门定义这两个系数的。


前面提到部分人对逐月政策的犹豫,主要就是退役金对生活保障能力的顾虑。


只有在逐月后持续工作,才能以较小压力持续对养老保险注资,若想较为体面地安度晚年,则必须长期缴纳养老保险。


而实际上,中年人再就业困难,保持工作到退休年龄难上加难。


故而有部分战友做好了退役彻底回归家庭,主要靠退役金生活的预期。


如果说退休前的退役金在三四线城市还算中等收入,在北上广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那么,63/58岁后微薄的社保养老金即便再加上那20%,恐怕生活状态依旧捉襟见肘。


退休后的保障过于薄弱,可能是逐月制度最大的软肋。


故而建议:
在统筹各方因素后适当调整计发系数,特别是加大对退休年龄后的保障力度,将大大增加逐月人群的安全感。


特别是,逐月制度执行年限较短,目前尚未出现达到退休年龄个案。若尽早对“20%”进行调整,不会出现人群差异,有利于政策稳定性。
2021年前后,因改革期的从严控制,转业安置的压力出现一个小低谷,各方面都很满意,报喜的新闻不少。


但是,近两年随着地方编制压缩等一系列新形势涌现,军转安置压力已经回升,逐月将是更多人必须面对的选择。


与其挤破脑袋争取转业安置,或者“不得不逐”之后怨天尤人,不如在制度之初多多呼吁,尽早从问题源头予以优化,为后来的增量人群铺平道路。


发表于 3 天前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owdong 于 2025-4-13 10:20 编辑


这篇文章最大问题在于无视政策定位,甚至篡改政策定位。

还是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改革后各项政策的定位,慎重选择。也希望改革后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好。

同时,改革前的政策,己演变为在职高薪+中校退休+转业+少校逐月的综合体。个别人单拿起步期的少校逐月和改革前政策比,不提时代特点、在职高薪和中校退休等关键因素,这种认识不全面,也不合理。

点评

不要拿个别小圈子的土政策说事,还是要以现行政策为准。  发表于 昨天 11:52
谁说中校副团45该退役了,现行政策只要不达中校衔龄,就有机会干到50,你比政策还权威吗?  发表于 昨天 11:50
脱离现实,论坛就有很多40多岁中校询问逐月能拿多少如逐月版帖子(47岁中校逐月,能领多少钱)要是有政策能干到50退休谁选逐月,现在中校付团45岁就该退役了,不要误导了你说的都以后设想 现在没政策支持根本没实行  发表于 昨天 09:20
当前就是过渡期呀,政策就是中校退休,少校逐月,没文件说不执行呀  发表于 前天 12:47
现在只能说现在执行政策,以后什么政策怎样执行是未知数  发表于 前天 12:43
说的就是当前就是过渡期中校退休少,之后中校退休应该比较普遍。  发表于 前天 11:39
政策很明确,中校退休,少校逐月,逐月本来就是满足有就业能力的人的个人需求,个人想选没人拦着。  发表于 前天 11:37
要是中校退役后能退休大家都会选退休或安置谁还会选逐月,选逐月是没办法没有更好选择,所以你说的中校可干到50退休目前只是梦想以后可能会实现  发表于 前天 11:20
要是中校能退休就不会出现目前中校付团退役后只能选安置或逐月其他不符合条件、对逐月待遇不满意搞的大家有意见  发表于 前天 11:14
干到48就30年可退,为什么到50?在50最高年限前满30年即可  发表于 3 天前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484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抛锚 成长值: 129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月没啥说的,个人感触最深的缺点就是太仓促,没有设置过渡期。年金是14年才有,最低干龄16年才能逐月,所以2030年前有一个过渡期比较合理。但是,上面可能也有苦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baowdong 发表于 2025-4-13 07:16
这篇文章最大问题在于无视政策定位,甚至篡改政策定位。

还是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改革后各项政策的定位, ...

您好

同军龄同级别同待遇,谢谢

点评

好呀,依你所说,现在的在职高薪和中校退休给改革前退役的补上呗?  发表于 3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天前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手机用户HD34139 于 2025-4-13 13:23 编辑

逐月的时候还有退休的时候比例高一点,和自主不要差的太大,就行了!其他的也不奢望了。

点评

改革前的政策,己演变为在职高薪+中校退休+转业+少校逐月的综合体。个别人单拿起步期的少校逐月和改革前政策比,不提时代特点、在职高薪和中校退休等关键因素,这种认识不全面,也不合理。  发表于 3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043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0:17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逐月怎么看了,假如你是学历能力不错的干部,逐月后进入国央企,每年拿个二三十万的年薪,单位给一份不错的六险二金,那么你退休的时候,相当于,每个月一万多得社保退休费,加上留下的几千块钱退役金。你可比纯军官退休待遇可高多了

点评

脑回路清奇  发表于 昨天 15: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07:41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职待遇好,改革就是倒逼好好干,离开待遇减低那是必然。

点评

好好干能让你到40岁时有一个百分之二十概率可以继续干到退休的几率,不好好干30岁就强迫你转业,自己选一个吧。  发表于 昨天 11:41
好好干最起码有干到退休的机会,不好好干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发表于 昨天 11:27
如果无论怎么好好干,也干不到退休,就会强制你退役,又该怎么办呢。  发表于 昨天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0:58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得很好,归根到底一句话,绝大部分人还是应该选择安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